
[panic;be on tenterhooks;with great anxiety] 由恐慌而引起的不安甯狀态
每日帶鐵甲馬軍入城,橫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三國演義》
心中驚慌害怕,十分不安。《三國演義》第三回:“ 董卓 屯兵城外,每日帶鐵甲馬軍入城,橫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張抗抗 《夏》:“我心裡忽然閃過一點什麼,不由惶惶不安起來。”
“惶惶不安”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因擔憂、恐懼或焦慮而感到心神不甯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惶惶”指内心慌亂、恐懼的樣子;“不安”表示心神不定。合起來指因擔憂或害怕某事而持續處于緊張、無法平靜的狀态。
結構分析
屬于AABC式重疊結構,通過重複“惶惶”強化情緒表達,類似成語如“惴惴不安”“戚戚寡歡”。
近義詞與反義詞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因未知威脅、壓力或突發危機引發的心理狀态。例如:
例句補充
“公司裁員傳聞四起,員工們連日來惶惶不安,工作效率大受影響。”
此成語多含貶義,強調因過度憂慮導緻的行為失常,使用時需注意語境是否貼合情緒強度。
《惶惶不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極度恐慌,非常擔心或焦慮不安。
《惶惶不安》的拆分部首為心和恭,共有11個筆畫。
《惶惶不安》的出處可以追溯到《莊子·列離》:“魚雖憂遊于江湖,鼈亦惶惶恐懼不安。”後來被引申為形容人的内心狀态。
《惶惶不安》的繁體字為「惶惶不安」。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惶惶不安」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整體形狀和意思基本相同。
他面對考試時,心裡惶惶不安,一直無法集中精力。
恐懼、擔心、憂慮、焦慮
驚慌、恐慌、擔心、憂慮、焦慮
安心、安甯、沉着、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