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和腹;口和身體。《孟子·離婁上》:“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 曾子 則可謂養志也。” 宋 蘇轼 《谏買浙燈狀》:“百姓不可戶曉,皆謂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奪其口體必用之資。” 元 汪元亨 《雁兒落過得勝令·歸隱》曲:“性情甘澹雅,口體便粗糲。” 明 宋濂 《送東陽馬生序》:“﹝餘﹞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口體”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kǒu tǐ,其含義及用法可從以下幾方面解析:
“口體”指代口和身體,常引申為口腹之欲或基本生活需求,強調滿足生理層面的物質需求,如飲食、衣物等。例如:
個别資料提到“口體”可形容直率表達态度(如),但此用法較少見,主流仍以“基本需求”為核心釋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口體”主要圍繞生理需求展開,古典文獻多用于物質與精神的對比,現代則延伸至具體生活場景或象征意義。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孟子》《蘇轼文集》等文獻。
《口體》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言語的方式、語言的風格或者說話的姿态。
《口體》的部首是“口”,它位于左邊的位置。它的總筆畫數為13,比較複雜。
《口體》一詞最早見于《古漢語常用單字字義》一書中,具體的來源尚不得而知。
《口體》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由于繁體字的書寫形式複雜,每個字的筆畫數量通常較多。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漢字的形狀和部首的位置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口體》在古時的寫法可能存在差異,但具體情況因時代而異,需要參考古代文獻。
1. 他用一種很正式的口體對我說話。
2. 這篇文章的口體很誇張,很有趣。
3. 論壇的規範要求使用規範的口體進行交流。
口氣、人體、體面、體察、體操、體貼
近義詞:言辭、語态、語氣、用詞
反義詞:體态、身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