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黄巾起义的意思、黄巾起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黄巾起义的解释

[the Yellow Turbans Uprising] 东汉末年(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故称黄巾军。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黄巾起义是中国东汉末年(公元184年)由张角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因起义者头裹黄巾而得名。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起义背景

  1. 社会矛盾激化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如旱灾、饥荒),赋税不减,百姓生活困苦。

  2. 宗教组织动员
    张角创立太平道,以宗教形式组织民众,自称“大贤良师”,通过符水治病吸引信徒。十余年间,信徒发展至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等八州。


二、起义过程

  1. 口号与准备
    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约定甲子年(184年)起义,并在官府门上标记“甲子”为信号。

  2. 爆发与初期胜利
    因叛徒告密,起义提前爆发。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张梁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率军攻占多地,震动东汉朝廷。

  3. 镇压与失败
    东汉朝廷联合地方豪强(如曹操、刘备等)镇压起义。张角病逝,张梁、张宝战死,主力一年内溃败,但余部坚持斗争多年。


三、历史影响

  1. 动摇东汉统治
    起义虽失败,但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使其名存实亡。

  2. 促成军阀割据
    地方豪强借镇压起义扩充势力,形成割据局面,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


四、补充说明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相关研究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二

《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之一,发生于公元184年至205年间,是东汉末年最重要的一场叛乱。

拆分部首和笔画

- 黄:土(土字旁)+ 皿(瓦字底)(共5画)

- 巾:巾字(共3画)

- 起:走(走之字旁)+ 川(共10画)

- 义:巴字头(共3画)+ 丨(一画)

来源:《三国演义》中有关于黄巾起义的描述,描绘了起义军的勇猛和他们追求自由与正义的决心。

繁体:黃巾起義

古时候汉字写法:黃巾起義

例句: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重要事件之一。

组词:赤巾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

近义词:农民起义、叛乱、暴动

反义词:统一、稳定

别人正在浏览...

百辣云卑侮滮田逼恼摒挡比偶不落言筌重茧慈雌摧眉折腰粹要打擂道德科学蹈涉第使栋星短章放牛方舆发语词肥美戤牌公本固姑沆浪含垢纳汙鸿题会朝济侈经纶京邑井仪俊壮剧协莲花国柳隄蔑杀明业迷愚能臣僻然千秋请托青味趋走鋭挫望絶三乘讪嗽麝芬神保神狗乾郎神官审音矢口苔絮跳马万紫千红瓦匜絃外遗音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