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代職官名。司文局的副職。《新唐書·百官志二》:“ 武德 四年,改著作曹曰局。 龍朔 二年,曰司文局;郎曰郎中,佐郎曰司文郎。”
(2).借指地方掌管文教的官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司文郎》:“ 梓潼 府中缺一司文郎,暫令聾僮署篆,文運所以颠倒。萬一倖得此秩,當使聖教昌明。”
“司文郎”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職官和文學意象兩個層面解讀,以下為詳細解釋:
唐代官職
司文郎是唐代司文局的副職官員,隸屬于著作局。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著作曹為司文局,設郎中為主官,佐郎即“司文郎”。其職責與文教事務相關,如文獻編纂、教育管理等。
地方文教代稱
明清時期,“司文郎”被借指地方掌管文教的官員,例如清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司文郎》中虛構梓潼府缺一司文郎,暗喻文教混亂。
蒲松齡的諷刺小說
在《聊齋志異·司文郎》中,蒲松齡通過“盲僧以鼻鑒文”的荒誕情節,諷刺科舉考官不識真才、颠倒文運的現象。故事中,盲僧焚燒文章後以氣味判斷優劣,辛辣批判了科舉制度的腐敗與荒謬。
才華的象征
部分詞典(如、3)提到,“司文郎”可引申為形容文采出衆、才華橫溢的人。此用法可能源自對官職職能的聯想,但更常見于文學語境中,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
總結來看,“司文郎”既指向唐代文教官職,又在文學中衍生出批判與象征意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
《司文郎》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曆史上負責處理文書的官員。
拆分《司文郎》的部首分别是:司(左右結構), 文(左右結構), 郎(阝)。
拆解《司文郎》的筆畫分别是:司(5畫), 文(4畫), 郎(7畫)。
《司文郎》一詞來源于古代的官職制度,具體的來源和出處可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讨。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别,具體古代漢字寫法的變化與《司文郎》一詞相關的情況尚無具體資料可以參考。
1. 司文郎把公文整理得井井有條,工作十分認真負責。
2. 這位司文郎在諸多官員中被譽為文書處理的專家。
司務、文書、郎中、郎官、文官、文化
文書、書記、職員
武官、将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