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苜蓿的别名。《西京雜記》卷一:“故名苜蓿為懷風, 茂陵 人謂之連枝草。”
關于“連枝草”的詞義解釋,綜合多來源信息可歸納為以下兩類主要含義:
連枝草是苜蓿的别名,最早見于漢代典籍《西京雜記》。據記載:
部分非權威來源提出其具有成語屬性,形容親密關系:
兩種解釋存在較大差異,建議優先采用第一類釋義(植物别名),因其有古籍《西京雜記》等權威文獻佐證。若需引用比喻義,需注意其出處權威性較低,可能為現代衍生用法。
連枝草是指生長在一起的幼小植物,形成一片連綿的草地。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人們之間的親密關系和團結合作。
連枝草的部首是艸(草字頭部),分為三個部首:艹、木、艸。其中,艹是艸部首的異體字。
連枝草的總筆畫數為11畫。
連枝草是簡化字,來源于繁體字「連枝草」。在繁體中,連字的上部是「車」,下部是「車」,義為車。枝字的上部是「木」,下部是「支」,義為樹枝。草字的上部是「艸」,下部是「早」,義為早上。繁體字連枝草形象地描繪了生長在一起的植物。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連字的下部是「車」而不是「車」,枝字的形狀更加簡潔,草字的上部是「艸」而不是「艸」。古代的連枝草漢字寫法為「連枝柳」。
1. 他們是真正的連枝草,無論發生什麼困難,都會互相支持。
2. 這個社區的居民像連枝草一樣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連枝草的組詞有:連續、連環、連貫。
親密、團結、協作。
疏離、分歧、敵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