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懲前毖後 ”。
懲毖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淵源和警示意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以過去的錯誤為教訓,使今後行事更加謹慎,避免重蹈覆轍。該詞源自古代經典,并在後世語言中凝練為成語“懲前毖後”,成為重要的處世哲學。以下從詞義構成、文獻溯源及現代釋義三方面詳解:
懲(懲)
本義為“警戒、處罰”,引申為“因受挫而知戒懼”。《說文解字》釋:“懲,乿也”,即通過懲戒使人收斂行為。如《詩經·周頌·小毖》鄭玄箋:“懲,艾也”,意為以過失為戒。
來源:《說文解字》《詩經鄭箋》
毖
本義指“謹慎、小心”。《說文解字》:“毖,慎也”,強調行事需周密防患。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進一步闡釋:“毖,慎也,從比,會意,取比較而慎之意。”
來源:《說文解字》《說文通訓定聲》
“懲毖”最早見于《詩經·周頌·小毖》:
予其懲而毖後患
此句為周成王自誡之辭,表示将以“管蔡之亂”(周公攝政時期的叛亂)為教訓,未來治國需加倍謹慎。東漢鄭玄注:“懲,艾也;毖,慎也。我今自懲創,慎彼後患。”
來源:《毛詩正義》
合成詞義
“懲毖”強調吸取教訓後的自我警示與行為修正。如《漢語大詞典》釋義:“謂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使以後謹慎行事。”
來源:《漢語大詞典》
成語化延伸
明代王廷相《慎言·小宗》以“懲前毖後”概括該思想,清代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說》進一步明确:“謂懲創于前,而謹慎于後。”現代漢語中,“懲前毖後”成為規範表述,如《現代漢語詞典》釋:“吸取過去失敗的教訓,以後小心,不緻重犯。”
來源:《經義述聞》《現代漢語詞典》
“懲毖”蘊含中華文化中“以史為鑒”的反思精神,既用于個人修身(如朱熹《答潘叔度》:“懲毖舊過,以進新德”),亦見于治國理政(如《宋史·河渠志》:“懲毖往事,以圖後功”)。其核心價值在于将挫折轉化為自省動力,體現辯證的實踐智慧。
來源:《朱子文集》《宋史》
“懲毖”是由“懲”(警戒過失)與“毖”(謹慎防患)構成的複合詞,源于《詩經》中周成王的治國反思,經後世演化為“懲前毖後”的處世準則,強調通過總結教訓實現自我革新。這一概念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糾錯機制與道德實踐觀。
“懲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語源:
“懲毖”源自《詩經·周頌·小毖》中的“予其懲而毖後患”,意為“我因過去的錯誤而警戒,防止後患”。
文言用例:
現代漢語中,“懲毖”較少單獨使用,更多以“懲前毖後”這一成語出現,用于正式語境或書面表達,強調以史為鑒、防患未然的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懲前毖後”的詳細典故,可參考《詩經》及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阿阿庵薆安履鞍銜柏海寶置鸨子瞋駡出法駁案翠旌倅然澹災鼎出洞敞逗樂兒鍛煉獨舉防維飛災橫禍分封制風風世世風雩夫牌幹欲功列挂節龁齩渾大嫁接鑒影度形膠臘機便剞劂金剛骨經谶驚位謹狀獠殺靈阃陵丘緑珠樓内訓泥途辟草乾澀遷逐绮纨子七星岩鵲衣乳媪三千山凹上尊酒守丞束手無措土塘挽鹿渭河無邊風月陷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