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寒熱的意思、寒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寒熱的解釋

(1).冷和熱。《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寒熱不節,民多瘧疾。”《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皆因父母所生,咽苦吐甘,專心保護,抱持養育,不離懷中,洗濯之時,豈辭寒熱。” 元 趙善慶 《山坡羊·燕子》曲:“來時春社,去時秋社,年年來去搬寒熱。” 張志民 《你與太行同高》詩:“以自己的冷暖,去體量人民的寒熱。”

(2).中醫指怕冷發熱的症狀。今泛稱發燒。《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濟北王 侍者 韓女 病要背痛,寒熱。”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六:“元戎張筵,託以寒熱,召之不至,乃與營妓曲宴。” 清 沉複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剔燈入帳, 芸 已寒熱大作,餘亦繼之,困頓兩旬。” 冰心 《南歸》:“我正發着寒熱, 楫 歸來了。” 王西彥 《古城的憂郁·蠱惑》:“好象昨夜發了高度寒熱,四肢軟綿綿的,神志也很恍惚。”

(3).猶言是非;惹是非。《宋書·二兇傳·元兇劭》:“計 臨賀 故當不應翻覆言語,自生寒熱也。” 宋 蘇轍 《論衙前及諸役人不便劄子》:“人戶晏然不知,而胥吏無以寒熱,此所謂易行也。”

(4).中醫指兩種藥性,寒性和熱性。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牛黃清心丸》:“且以牛黃清心丸言之,凡用藥二十九味,寒熱訛雜,殊不可曉。”參見“ 寒溫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寒熱”一詞的詳細解釋,綜合中醫理論與臨床應用:

一、基本概念

寒熱是中醫術語,主要用于描述人體對外界環境或内部陰陽失衡的反應。它既指冷和熱的物理感受(如怕冷、發熱),也代表中醫辨證中的兩類基本證候(寒證與熱證)。

二、中醫理論中的意義

  1. 陰陽失衡的表現

    • 寒證對應“陰盛陽虛”,如手腳冰涼、畏寒喜暖;
    • 熱證對應“陽盛陰虛”,如面紅發熱、口渴喜冷飲。
      核心理論為:“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體現了陰陽對立關系。
  2. 診斷與治療原則

    • 辨别寒熱是中醫八綱辨證的關鍵,直接影響治療方向,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即用溫熱藥治寒證,寒涼藥治熱證)。

三、臨床表現與分類

類型 典型表現 臨床意義
發熱惡寒 同時出現怕冷和發熱 常見于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
寒熱往來 冷熱交替發作 多屬少陽病或瘧疾
但寒不熱 持續怕冷無發熱 提示陽虛或寒邪直中髒腑
但熱不寒 持續發熱無怕冷 可見于實熱證或陰虛内熱

四、其他相關概念

擴展閱讀:中醫問診時,需關注寒熱出現時間、持續時間及伴隨症狀(如汗出、疼痛等),以準确辨别病因。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寒熱的意思

《寒熱》是一個相對的詞語,表示寒冷與炎熱兩種不同的溫度狀态。寒表示冷凍、冰冷的狀态,熱表示高溫、火熱的狀态。

寒熱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寒熱》的拆分部首為氵和火,共有11個筆畫。

寒熱的來源和演變

寒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形成。最初,寒熱被視為物體的自然屬性,表示溫度的不同狀态。隨着社會文明的發展,人們逐漸将寒熱引申為人體感受溫度的狀态。

寒熱的繁體寫法

《寒熱》的繁體寫法為「寒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對于《寒熱》這個詞的寫法存在一定的變化。例如,寒可以寫作「涵」,熱可以寫作「焫」,但現代通用的寫法還是「寒熱」。

寒熱的例句

1. 剛從冷庫出來,我感到全身都冰涼,寒熱交替。

2. 外面的太陽太猛烈了,讓人感到炎熱無比。

寒熱的組詞

- 寒冷:極端的寒冷天氣。

- 炎熱:烈日下的高溫天氣。

寒熱的近義詞

- 冷熱:與寒熱含義相同,表示溫度的不同狀态。

- 冰火:形容天氣或環境異常寒冷和炎熱。

寒熱的反義詞

- 溫暖:表示適宜的溫度狀态。

- 涼爽:高于冷但低于熱,宜人的溫度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