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熱的意思、寒熱的詳細解釋
寒熱的解釋
(1).冷和熱。《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寒熱不節,民多瘧疾。”《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皆因父母所生,咽苦吐甘,專心保護,抱持養育,不離懷中,洗濯之時,豈辭寒熱。” 元 趙善慶 《山坡羊·燕子》曲:“來時春社,去時秋社,年年來去搬寒熱。” 張志民 《你與太行同高》詩:“以自己的冷暖,去體量人民的寒熱。”
(2).中醫指怕冷發熱的症狀。今泛稱發燒。《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濟北王 侍者 韓女 病要背痛,寒熱。”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六:“元戎張筵,託以寒熱,召之不至,乃與營妓曲宴。” 清 沉複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剔燈入帳, 芸 已寒熱大作,餘亦繼之,困頓兩旬。” 冰心 《南歸》:“我正發着寒熱, 楫 歸來了。” 王西彥 《古城的憂郁·蠱惑》:“好象昨夜發了高度寒熱,四肢軟綿綿的,神志也很恍惚。”
(3).猶言是非;惹是非。《宋書·二兇傳·元兇劭》:“計 臨賀 故當不應翻覆言語,自生寒熱也。” 宋 蘇轍 《論衙前及諸役人不便劄子》:“人戶晏然不知,而胥吏無以寒熱,此所謂易行也。”
(4).中醫指兩種藥性,寒性和熱性。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牛黃清心丸》:“且以牛黃清心丸言之,凡用藥二十九味,寒熱訛雜,殊不可曉。”參見“ 寒溫 ”。
詞語分解
- 寒的解釋 寒 á 冷,與“暑”相對: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帶。寒戰。寒噤。寒食(節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不生火做飯,也有的地區把清明當作“寒食”)。寒喧。寒來暑往。唇亡齒寒。 害怕:寒心。 窮困,
- 熱的解釋 熱 (熱) è 溫度高,感覺溫度高,與“冷”相對:熱水。熱帶。灼熱。熱度。水深火熱(喻人民生活處境異常艱難痛苦)。 身體發燒:熱症。 使溫度升高:熱敷。 情意深:熱心。熱情。熱忱。熱切。熱血。熱愛。
專業解析
“寒熱”的漢語詞典釋義及中醫内涵詳解
一、現代漢語基礎釋義
在現代漢語中,“寒熱”是一個複合詞,主要表示溫度或體感上的寒冷與炎熱,也引申指代疾病引起的發冷發熱症狀。
- 寒: 指溫度低,感覺冷(與“熱”相對)。《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為“冷(跟‘熱’相對)”。
- 熱: 指溫度高,感覺溫度高(與“寒”相對)。《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為“溫度高(跟‘冷’相對)”。
- 寒熱: 合用時,常指天氣的寒冷與炎熱變化,或人體出現的怕冷、發熱并見的症狀。
二、中醫專業釋義(核心含義)
在中醫理論中,“寒熱”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八綱辨證(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中的兩大綱領,用于辨别疾病性質的基本屬性。
- 基本概念:
- 寒證: 指感受寒邪,或機體陽氣不足、機能活動衰減所表現的證候。主要表現有:惡寒(怕冷)喜暖、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而潤、脈遲或緊等。其本質是“陰盛則寒”或“陽虛則寒”。
- 熱證: 指感受熱邪,或機體陽氣偏亢、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證候。主要表現有:發熱惡熱(怕熱)、喜冷飲、面紅目赤、煩躁不甯、痰涕黃稠、小便短赤、大便幹結、舌紅苔黃而幹、脈數等。其本質是“陽盛則熱”或“陰虛則熱”。
- 辨證要點: 辨别寒證與熱證的核心依據是患者對寒熱的喜惡(如惡寒喜熱為寒,惡熱喜冷為熱)、口渴與否(不渴為寒,渴喜冷飲為熱)、四肢冷暖(冷為寒,熱為熱)、二便情況(清稀為寒,短赤為熱)、舌象脈象(白潤遲緊為寒,紅黃幹數為熱) 等。
- 寒熱錯雜與轉化: 臨床上可見同一患者身上同時存在寒證和熱證表現的“寒熱錯雜”證(如表寒裡熱、上熱下寒等)。在一定條件下,寒證和熱證還可以相互轉化(如寒證化熱、熱證轉寒)。
- 真假寒熱: 在疾病危重階段,可能出現真寒假熱(内有真寒外見假熱)或真熱假寒(内有真熱外見假寒)的現象,需要仔細鑒别。
- 治療原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是治療寒證與熱證的根本法則。即寒證用溫熱性質的藥物或方法來治療,熱證用寒涼性質的藥物或方法來治療。
三、總結
“寒熱”一詞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指溫度或體感的冷熱變化。而在中醫學語境下,其内涵極為豐富和關鍵,是用于判斷疾病性質(屬寒或屬熱)的基本綱領,貫穿于中醫診斷、病機分析和治療法則的始終。正确辨别寒熱屬性是中醫臨床取得療效的前提。
參考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6). 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 李德新. (2011). 中醫基礎理論 (第2版).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鄧鐵濤. (2007). 中醫診斷學 (第2版).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寒熱”一詞的詳細解釋,綜合中醫理論與臨床應用:
一、基本概念
寒熱是中醫術語,主要用于描述人體對外界環境或内部陰陽失衡的反應。它既指冷和熱的物理感受(如怕冷、發熱),也代表中醫辨證中的兩類基本證候(寒證與熱證)。
二、中醫理論中的意義
-
陰陽失衡的表現
- 寒證對應“陰盛陽虛”,如手腳冰涼、畏寒喜暖;
- 熱證對應“陽盛陰虛”,如面紅發熱、口渴喜冷飲。
核心理論為:“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體現了陰陽對立關系。
-
診斷與治療原則
- 辨别寒熱是中醫八綱辨證的關鍵,直接影響治療方向,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即用溫熱藥治寒證,寒涼藥治熱證)。
三、臨床表現與分類
類型 |
典型表現 |
臨床意義 |
發熱惡寒 |
同時出現怕冷和發熱 |
常見于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 |
寒熱往來 |
冷熱交替發作 |
多屬少陽病或瘧疾 |
但寒不熱 |
持續怕冷無發熱 |
提示陽虛或寒邪直中髒腑 |
但熱不寒 |
持續發熱無怕冷 |
可見于實熱證或陰虛内熱 |
四、其他相關概念
- 寒熱真假:如“真寒假熱”(陰盛格陽)需通過舌脈等綜合判斷;
- 藥性寒熱:中藥分為寒性、熱性,用于調和人體陰陽。
擴展閱讀:中醫問診時,需關注寒熱出現時間、持續時間及伴隨症狀(如汗出、疼痛等),以準确辨别病因。
别人正在浏覽...
百歲之好背城蹦子冰大坂彩燈臣門如市出歸辭出大诰點綴二馬乏盡方局返真元豐渥各色鈎月鬼見怕含楚宏詞鹣鲽膠目郊赦潔操季風緊接矜诩枯研陵邱黎司直六婆劉向率數夢思谧息目蓮戲捏膿遷讓磬筆難書啓證驅祟社北師慕首尾吟速件蘇門貪嗜田埜鹈胡土伯特脫獄外求完充侮黩下腳料峽門相怨鮮亮箫譜西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