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二牧的意思、十二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二牧的解釋

(1).傳說中 舜 時十二州的長官。《書·舜典》:“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時,柔遠能邇,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 蔡沉 集傳:“十二牧,十二州之牧也。” 明 唐順之 《廷試策》:“雖哲如 堯 舜 ,而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内則九官、十六相以為嶽牧之倡,外則四嶽、十二牧以任總領之責。” 清 侯方域 《朋黨論下》:“昔者聖明之世,元愷之賢,必與九官、十二牧相知者也。”

(2).泛指古代地方長官。 清 魏源 《<聖武記>叙》:“嘗觀 周 、 漢 、 唐 、 宋 、 金 、 元 、 明 之中葉矣……人見其材雲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槁伏於灌莽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十二牧”是中國古代曆史與文獻中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舜時期的十二州長官

根據《尚書·舜典》記載,舜将天下劃分為十二個州,并設立“十二牧”作為各州的長官,負責地方治理。主要職責包括保障民生(如糧食供應)、安撫邊遠地區、選拔賢能等。例如《舜典》原文提到:“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時,柔遠能迩,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意為:詢問十二州的長官,強調糧食生産、懷柔政策、任用賢人等)。

二、泛指古代地方行政長官

後世文獻(如清代魏源的《聖武記》)中,“十二牧”也被引申為對地方官員的統稱,強調其管理職能。例如:“人見其材雲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槁伏於灌莽也。”

補充說明

  1. 詞源争議:部分資料提到“十二牧”源自《詩經》,但主流觀點認為其直接出處為《尚書·舜典》。
  2. 與“牧”的關系:“牧”本義為放牧,引申為“治理”,古代常以“州牧”指代地方長官,如漢代仍沿用此職。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職責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尚書》注疏或《漢書·百官公卿表》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十二牧

《十二牧》(shí èr mù)是指中國古代将一年分為十二個部分的農牧業節氣。它是中國古代傳統農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來分時管理農田耕種、養殖畜牧等農牧業活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十二牧》的拆分部首為十(shí)和牛(niú),筆畫為十二畫。

來源

《十二牧》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農牧文化和農曆節氣的組合。古人根據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牲畜的飼養需求,将一年分為十二個節氣,納入農耕和畜牧的管理體系中。

繁體

《十二牧》的繁體寫法為「十二牧」。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十二牧》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字形和意義保持一緻。

例句

1. 春季的十二牧是春分、清明、谷雨。

2. 秋季的十二牧是秋分、寒露、霜降。

3. 農民根據十二牧的變化,合理安排農作物的種植時間。

組詞

十二牧不常用于組詞,因為它本身已經是一個描述了一年時間的整體。

近義詞

沒有與十二牧意義完全相同的近義詞。

反義詞

沒有與十二牧意義完全相反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