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最高準則。《景德傳燈錄·智洪大師》:“﹝僧﹞問如何是極則處?師曰:‘懊惱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明 王守仁 《大學問》:“曰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 鄭振铎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三四章一:“最早的重要的文人們,有所謂‘西昆體’諸家者,以追蹤于 李商隱 、 唐彥謙 諸詩人之後為極則。”
“極則”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í zé(注音:ㄐㄧˊ ㄗㄜˊ),其核心含義為“最高準則”。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某種理論、行為或價值觀的終極标準或最高規範。例如:
構詞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景德傳燈錄》或王守仁《大學問》等典籍。
極則,意為非常、極其,表示程度非常高或事物極端。它常用于形容、加強某種特性或狀态。
極則的拆分為木(mù)和旨(zhǐ)。木為部首,代表與樹木有關;旨為字義,表示本意、目的。
極則的總筆畫數為11畫。具體的筆畫順序為:橫、豎、橫、直、直、橫折、橫折、豎、撇、撇、捺。
極則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在古代,木字與旨字形狀相似,通過合并這兩個字形成了極則,用以表示極度、非常的意思。
極則的繁體寫法為極則。
在古代,極則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盡管具體形狀有所變化,但整體上還是保留了木和旨這兩個部首的特點。
1. 他的成績極則優秀,總是名列前茅。
2. 這部電影得到了極則正面的評價,深受觀衆喜愛。
1. 極度:表示非常、極端的程度。
2. 極端:表示事物的極其末端或極端的情況。
3. 極力:表示全力、竭力。
極度、極其、非常。
普通、一般、適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