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膏肓。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有为之生已逼,无益之虑常劳;若见明于碍滞,幸求救于肓膏。”
肓膏是"膏肓"一词的倒置形式,其核心含义源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该词本义指人体内特定的生理结构,后演变为形容难以救治的病症状态。以下从字源、医学、文化三个维度展开阐释:
一、字源释义 "肓"(huāng)在《说文解字》中标注为"心下膈上也",《汉语大字典》明确其指心脏与横膈膜之间的区域。该部位在古代医学中被认为"针药不至",是医疗手段难以触及的禁区。
"膏"(gāo)在《康熙字典》中有双重释义:既指心脏尖端的脂肪组织(《左传·成公十年》注"心下为膏"),也泛指人体重要脏器周围的脂膜。这种组织结构具有保护内脏和储存能量的功能。
二、医学应用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膏肓"特指心脏与横膈之间的解剖间隙,该区域被视为病邪潜伏的深层部位。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强调:"膏肓俞无所不治",说明古代医家对此部位的重视。
三、文化引申 成语"病入膏肓"出自《左传》,记载晋景公"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的典故。该成语后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比喻问题严重难以挽救。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进一步将膏肓俞穴的针灸疗法发展为系统的诊疗方案。
“肓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肓膏”即“膏肓”的倒序写法,指人体心脏与膈膜之间的部位。中医认为此处是药力难以到达的区域,因此“病入膏肓”常用来形容疾病深重、难以医治。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梁代何逊的《七召》:“有为之生已逼,无益之虑常劳;若见明于碍滞,幸求救于肓膏。”。此处“肓膏”比喻难以解决的困境或顽疾。
现代汉语中,“肓膏”一词已极少使用,多被“膏肓”替代。常见于成语“病入膏肓”及文学作品中,用以表达问题根深蒂固或病情危重。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等权威来源。
拜把兄弟白骥白颈伴随北土本觉偪隘财迷心窍采收除红纯明佛经蛤骨贡彻弓子铺洪涟徽号胡里胡涂甲勑讲台坚确凈坛经帙金支籍田狂呼连塍凉堂沥酒离支米哈磨不磷,湼不缁拗句格秾秀女君欧虞蓬鬓飘翩齐栗丘陇荣戚若非散木不材生产过剩事居檀的腾扬停水体查通辩外徭轊车握灵蛇之珠侮嫚诬陷乌有先生下落不明翖侯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