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代州郡長官自己選薦的屬吏。因常居門下,故稱。《東觀漢記·吳良傳》:“ 良 時跪曰:‘門下掾諂佞,明府勿受其觴。’”《後漢書·公孫述傳》:“後父 仁 為 河南 都尉,而 述 補 清水 長。 仁 以 述 年少,遣門下掾隨之官。” 李賢 注:“州郡有掾,皆自辟除之,常居門下,故以為號。”《資治通鑒·漢明帝永平十四年》:“門下掾 陸續 。” 胡三省 注:“門下掾,在郡門下總録衆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萬歲》:“《東觀記》曰:‘門下掾 王望 ,諂稱太守功德,掾史皆稱萬歲。’”
“門下掾”是漢代的一種官職,具體解釋如下:
門下掾是漢代州郡長官自行選任的屬吏,因常駐于長官府邸門下處理事務而得名。其名稱中“掾”指佐助官吏,整體含義強調在長官門下任職并協助處理政務。
“門下掾”有時與“門下史”混用,兩者職能相近,均屬長官近侍屬官。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文獻出處,可查閱《後漢書》《東觀漢記》等史料。
《門下掾》是指擔任官府門下官員的職務。在古代,門下是指官府的内部,掾則是官吏的官階。這個詞組的意思就是擔任門下官員的職務。
《門下掾》的部首是門(mén),拆分後的筆畫為10畫(門-3畫,下-3畫,掾-4畫)。
《門下掾》一詞主要來自于古代文獻和曆史記載。它的繁體寫法為「門下掾」。
古時候《門下掾》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為「門下員」。
他曾在官府門下掾職多年。
相關的組詞有:門下學生、門下弟子、門下職員等。
近義詞有:門下官吏、府門吏員等。
反義詞有:門外人、門外漢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