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緩耳的意思、緩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緩耳的解釋

(1).垂耳。《太平禦覽》卷八6*九六引《伯樂相馬經》:“凡相馬之法,先觀三羸五駑……謂五駑者,大頭緩耳,一駑也。”

(2).古地名。即 儋耳 。 南朝 梁 陸倕 《石阙銘》序:“南服 緩耳 ,西覉 反舌 。”參見“ 儋耳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緩耳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緩耳”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垂耳(形容動物特征)
    指動物(如馬)耳朵下垂的形态特征。古代相馬術中,“緩耳”被視為劣馬的标志之一。例如《太平禦覽》引《伯樂相馬經》提到:“五駑者,大頭緩耳,一駑也”,即頭部大、耳朵下垂的馬屬于劣等。

  2. 古地名(儋耳)
    指中國南方古代地名“儋耳”,即今海南島儋州一帶。南朝梁陸倕《石阙銘》中曾用“南服緩耳”代指該地區。


二、補充說明


三、使用建議

在正式文本中,建議優先采用“垂耳”或“儋耳”兩種經典釋義。若需引用“不理會言論”的引申義,需标注非權威來源或語境限制。

網絡擴展解釋二

1. "緩耳"的意思

《緩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放慢聽覺反應,降低聽覺敏感度,意味着對某種聲音或信息不敏感或漠不關心。

2. 拆分部首和筆畫

《緩耳》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 "缶" 和 "耳"。其中 "缶" 常見于容器相關的字,表示對事物的衡量包裝。"耳" 則指代耳朵。

拆分成筆畫,"緩" 共9畫,"耳" 共6畫。

3. 來源

《緩耳》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詩經·衛風·碩人》中,意指彼此不再傾聽對方的聲音,不再關心别人的意見。

4. 繁體

繁體字為 "緩耳"。

5.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緩" 在古代寫作 "緩","耳" 則與現代一緻。

6. 例句

不要對别人的建議緩耳不理,多聽聽别人的意見。

7. 組詞

緩慢、緩步、耳聽為虛、耳熟能詳。

8. 近義詞

漠不關心、無動于衷、不聞不問。

9. 反義詞

敏感、關心、留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