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耳的意思、緩耳的詳細解釋
緩耳的解釋
(1).垂耳。《太平禦覽》卷八6*九六引《伯樂相馬經》:“凡相馬之法,先觀三羸五駑……謂五駑者,大頭緩耳,一駑也。”
(2).古地名。即 儋耳 。 南朝 梁 陸倕 《石阙銘》序:“南服 緩耳 ,西覉 反舌 。”參見“ 儋耳 ”。
詞語分解
- 緩的解釋 緩 (緩) ǎ 慢,與“急”相對:緩步。緩行(妌 )。緩慢。遲緩。 延遲:緩刑。緩辦。緩役。緩征。刻不容緩。 放松,松弛:緩和。緩沖。緩解(?)。和緩。 蘇醒,恢複:緩氣。緩醒。 慢徐疾急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耳的解釋 耳 ě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指年至六十,聽到别人的話,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後指人六十歲)。 文言助詞,而已,罷了:想當然耳。 文言語氣詞(大緻同“矣”):“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 筆畫數:; 部首:耳; 筆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緩耳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緩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下垂的耳朵,常用于形容某些動物(如馬、驢等)耳朵松弛下垂的狀态。這一釋義在古代文獻注疏中可以得到明确印證:
-
下垂的耳朵:
- 這是“緩耳”最直接和核心的含義。“緩”字本身有松弛、寬舒、下垂之意,“耳”即耳朵。因此“緩耳”字面即指耳朵下垂、不豎立。
- 來源依據:唐代著名學者顔師古在注釋《漢書》時對此有明确解釋。
- 《漢書·西域傳下》 記載烏孫國出産良馬,稱“(烏孫馬)西極馬,亦名天馬”。顔師古在《漢書注》 中對“西極馬”的注解為:“緩耳,言其形大而垂耳也”。這明确指出“緩耳”是形容馬耳朵大且下垂的特征。
- 這一釋義也見于對其他動物的描述,如驢。《後漢書·五行志一》有“驢者,乃服重緻遠,上下山谷,野人之所用耳,何有帝王君子而骖服之乎?”的記載,劉昭注引《續漢書》提到一種異象:“驢,大如馬,色駁,四蹄皆曲,中蹄堅不行,緩耳”。這裡的“緩耳”同樣指驢的耳朵下垂。
-
代指特定的馬種(西極馬/天馬):
- 由于顔師古在注釋《漢書·西域傳》時,直接用“緩耳”來解釋描述烏孫國所産良馬(西極馬、天馬)的特征(大而垂耳),因此“緩耳”在特定語境下,尤其是在涉及漢代西域寶馬的文獻中,可以代指這種耳朵下垂的良馬。
- 來源依據:同上,源自《漢書·西域傳下》顔師古注。
“緩耳”的本義是下垂的耳朵,主要用于描繪動物(特别是馬、驢)耳朵下垂的形态特征。在曆史文獻(如《漢書》及顔師古注)的特定語境中,它也被用來代指漢代西域烏孫國所産的一種耳朵下垂的良馬(西極馬或天馬)。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 《漢書》 (班固著) 及其唐代顔師古注。可參考權威出版社點校本,如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 《後漢書》 (範晔著) 及其南朝梁劉昭注補。可參考權威出版社點校本,如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網絡擴展解釋
“緩耳”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
垂耳(形容動物特征)
指動物(如馬)耳朵下垂的形态特征。古代相馬術中,“緩耳”被視為劣馬的标志之一。例如《太平禦覽》引《伯樂相馬經》提到:“五駑者,大頭緩耳,一駑也”,即頭部大、耳朵下垂的馬屬于劣等。
-
古地名(儋耳)
指中國南方古代地名“儋耳”,即今海南島儋州一帶。南朝梁陸倕《石阙銘》中曾用“南服緩耳”代指該地區。
二、補充說明
- 其他引申義:部分非權威資料(如)将“緩耳”解釋為成語,表示“對他人言論不予理會”,但此用法未見于主流典籍或權威詞典,可能為現代網絡誤傳。
- 字義拆解:“緩”指緩慢、松弛,“耳”即聽覺器官,組合後可直觀理解為“松弛下垂的耳朵”。
三、使用建議
在正式文本中,建議優先采用“垂耳”或“儋耳”兩種經典釋義。若需引用“不理會言論”的引申義,需标注非權威來源或語境限制。
别人正在浏覽...
哀告北風行碧玉簪伯成子高車隊稱重齒決侈縱偷苟充擴觕荦寸步難行蜑丁調疎盯梢杜谏放舟豐膳負類反倫耕田歌紅娘子宏儒萑蘭環球還珠合浦绛驺教猱升木矯虔狡算就便九親雷害遼東歸鶴笠澤老翁緑青買活沒講究沒匿門封撇號疲拙掊斂遷蝗遣軍氣泵挈領提綱窮山惡水曲巴鵲踏枝饒羨熱官喪音啬夫燒薪生隙損益籉笠泰室隈藏相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