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 毛 傳:“猱,猨屬;塗,泥;附,著也。” 鄭玄 箋:“猱之性善登木,若教使,其為之必也。”後用以比喻教唆壞人為惡。 清 陳天華 《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今以政府為不可少,幹涉為不可無也,彼乃變易面目,陰濟其私,是無異教猱升木,助 桀 為虐也。”
“教猱升木”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該成語字面意思是“教猴子爬樹”,比喻唆使或引導壞人做壞事。其中“猱”指猕猴的一種,天生擅長攀爬,因此“教猱升木”更強調教唆者助長惡人行惡的意圖。
出處與典故
源自《詩經·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原句以“塗泥附着于物”類比教唆行為,說明惡人本性已壞,教唆會使其變本加厲。
用法與結構
擴展說明
成語通過“教猱”這一反常識行為(因猱本擅攀爬),暗喻教唆者利用惡人本性實施更嚴重的惡行,類似“助纣為虐”。
注意發音
正确讀音為jiāo náo shēng mù(“教”此處讀第一聲),部分文獻注音可能不同,需結合語境判斷。
《教猱升木》是一個成語,意為教育或訓練猱猴攀上木料,比喻培養人才或教育學生,使其有所進步。
《教猱升木》是由3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 教: 拆分部首 - 子;筆畫 - 11
- 猱: 拆分部首 - 犬;筆畫 - 6
- 升: 拆分部首 - 十;筆畫 - 4
《教猱升木》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人間世》。繁體字為「教蟯升木」。
在古代,漢字「教」的寫法稍有差異,是「斠」和「攸」的組合。字形上方是「斠」,表示教育的象征;字形下方是「攸」,表示它是一個動詞。
猱字沒有變化,繁體和現代簡體字形相同。
「升」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字形相似。
這個教師非常善于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真正做到了教猱升木。
- 教書育人
- 教育
- 猱猱學步
- 猱猱不羁
- 教猴升樹
- 師道尊嚴
- 育人為本
- 失教猱木:沒有教育能力或意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