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耳的意思、缓耳的详细解释
缓耳的解释
(1).垂耳。《太平御览》卷八6*九六引《伯乐相马经》:“凡相马之法,先观三羸五駑……谓五駑者,大头缓耳,一駑也。”
(2).古地名。即 儋耳 。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序:“南服 缓耳 ,西覉 反舌 。”参见“ 儋耳 ”。
词语分解
- 缓的解释 缓 (緩) ǎ 慢,与“急”相对:缓步。缓行(妌 )。缓慢。迟缓。 延迟:缓刑。缓办。缓役。缓征。刻不容缓。 放松,松弛:缓和。缓冲。缓解(?)。和缓。 苏醒,恢复:缓气。缓醒。 慢徐疾急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耳的解释 耳 ě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笔画数:; 部首:耳; 笔顺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缓耳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缓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下垂的耳朵,常用于形容某些动物(如马、驴等)耳朵松弛下垂的状态。这一释义在古代文献注疏中可以得到明确印证:
-
下垂的耳朵:
- 这是“缓耳”最直接和核心的含义。“缓”字本身有松弛、宽舒、下垂之意,“耳”即耳朵。因此“缓耳”字面即指耳朵下垂、不竖立。
- 来源依据:唐代著名学者颜师古在注释《汉书》时对此有明确解释。
- 《汉书·西域传下》 记载乌孙国出产良马,称“(乌孙马)西极马,亦名天马”。颜师古在《汉书注》 中对“西极马”的注解为:“缓耳,言其形大而垂耳也”。这明确指出“缓耳”是形容马耳朵大且下垂的特征。
- 这一释义也见于对其他动物的描述,如驴。《后汉书·五行志一》有“驴者,乃服重致远,上下山谷,野人之所用耳,何有帝王君子而骖服之乎?”的记载,刘昭注引《续汉书》提到一种异象:“驴,大如马,色驳,四蹄皆曲,中蹄坚不行,缓耳”。这里的“缓耳”同样指驴的耳朵下垂。
-
代指特定的马种(西极马/天马):
- 由于颜师古在注释《汉书·西域传》时,直接用“缓耳”来解释描述乌孙国所产良马(西极马、天马)的特征(大而垂耳),因此“缓耳”在特定语境下,尤其是在涉及汉代西域宝马的文献中,可以代指这种耳朵下垂的良马。
- 来源依据:同上,源自《汉书·西域传下》颜师古注。
“缓耳”的本义是下垂的耳朵,主要用于描绘动物(特别是马、驴)耳朵下垂的形态特征。在历史文献(如《汉书》及颜师古注)的特定语境中,它也被用来代指汉代西域乌孙国所产的一种耳朵下垂的良马(西极马或天马)。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 《汉书》 (班固著) 及其唐代颜师古注。可参考权威出版社点校本,如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
- 《后汉书》 (范晔著) 及其南朝梁刘昭注补。可参考权威出版社点校本,如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网络扩展解释
“缓耳”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一、核心释义
-
垂耳(形容动物特征)
指动物(如马)耳朵下垂的形态特征。古代相马术中,“缓耳”被视为劣马的标志之一。例如《太平御览》引《伯乐相马经》提到:“五駑者,大头缓耳,一駑也”,即头部大、耳朵下垂的马属于劣等。
-
古地名(儋耳)
指中国南方古代地名“儋耳”,即今海南岛儋州一带。南朝梁陆倕《石阙铭》中曾用“南服缓耳”代指该地区。
二、补充说明
- 其他引申义:部分非权威资料(如)将“缓耳”解释为成语,表示“对他人言论不予理会”,但此用法未见于主流典籍或权威词典,可能为现代网络误传。
- 字义拆解:“缓”指缓慢、松弛,“耳”即听觉器官,组合后可直观理解为“松弛下垂的耳朵”。
三、使用建议
在正式文本中,建议优先采用“垂耳”或“儋耳”两种经典释义。若需引用“不理会言论”的引申义,需标注非权威来源或语境限制。
别人正在浏览...
兵质盋盂成殓成心痴傻充车楚材道籍道明电气风扇洞朗督护歌敚魄二便肥瘠绯衣伏剑俘执公琴挂冠而去官堠骨尘舞鬼谋鸿渥皇辜活儿狐潜鼠伏积褚静遏巾帼丈夫给视酒蠁峻用驹影科扰老婢子路半麻达门到户说捺抉恼公农祥谱主青怵轻体求田绕口令任势日无暇晷睿问生龙脑逝日狩猎送放田生頽气无跌遐绝现成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