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紅色蜻蜓的别名。 晉 崔豹 《古今注·魚蟲》:“蜻蛉,一曰蜻蝏……小而赤者曰赤卒,一名絳騶,一名赤衣使者,好集水上,亦名赤弁丈人。”
(2).穿紅色戎裝的導從騎士。《通典·職官六》:“ 宋 顔延之 為禦史中丞, 何尚之 與書曰:‘絳騶清路,白簡深劾。取之 仲容 ,或有虧耶。’” 唐 皎然 《南湖春泛》詩:“鏗鏘佩蒼玉,躞蹀驅絳騶。”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賜完》:“前隊儼成行,滿路絳騶聲唱。”
“绛驺”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一種體型較小、顔色偏紅的蜻蜓品種,常見于水域環境。該釋義最早見于晉代崔豹《古今注·魚蟲》的記載:“小而赤者曰赤卒,一名絳騶,一名赤衣使者。”
特指古代儀仗隊中身着紅色軍服的護衛或前導騎兵,具有鮮明的禮儀功能。例如《通典·職官六》提到“絳騶清路,白簡深劾”,描述了這類騎士在肅清道路時的場景。
需注意的是,提到的“宋代稱犯人刺字”之說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建議以《古今注》《通典》等典籍記載為準。
绛驺(jiàng zōu)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古代織物的一種顔色,也指織物顔色的鮮豔和美麗。
绛(jìang)的部首是織,筆畫數為8。
驺(zōu)的部首是馬,筆畫數為7。
绛驺是由兩個獨立的漢字組合而成。
在繁體中,绛驺的寫法為「絳驺」。
在古代,绛驺的寫法是「糨驺」。
他穿着一件绛驺色的袍子,在人群中格外顯眼。
绛紗、绛綢、绛絲、绛色、绛緞等。
赤色、紅色、朱色等。
素色、黑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