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籉笠的意思、籉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籉笠的解釋

指蓑衣和笠帽。《文選·謝朓<在郡卧病呈沉尚書>詩》:“連陰盛農節,籉笠聚東菑。” 李善 注:“《毛詩》曰:‘彼都人士,籉笠緇撮。’ 毛萇 曰:‘籉,所以禦雨。’”今本《詩·小雅·都人士》作“臺”。 唐 張九齡 《奉和聖制瑞雪篇》:“朝冕旒兮載悅,想籉笠兮農節,倚瑤琴兮或歌,續薰風兮瑞雪。” 宋 歐陽修 《過張至秘校莊》詩:“田家何所樂?籉笠日相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籉笠是漢語中一個指代傳統竹編雨具的複合詞,由“籉”和“笠”兩個單字組成,均與遮雨防雨的竹制器具相關。以下從字形、釋義、用途及文獻依據角度詳細解析:


一、單字釋義與字形溯源

  1. 籉(tái)

    • 本義:專指竹制的防雨用具。《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籉”,但其字形從“竹”部,表明材質為竹;右部“台”可能為聲符,或與“苔”(潮濕環境)相關,暗示其功能。
    • 文獻例證:

      《詩經·小雅·無羊》毛傳:“蓑所以備雨,笠所以禦暑。” 後世注疏将“籉”與“笠”并稱,如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笠”時提及“籉”為同類器具 。

  2. 笠(lì)

    • 本義:竹篾編織的寬檐帽,用于遮陽擋雨。《說文解字·竹部》:“笠,簦無柄也。” 段玉裁注:“笠即今之雨笠,以竹為胎,蒙以箬葉或棕皮。”
    • 字形演變:甲骨文象形為戴于頭頂的鬥笠,篆書定型為“竹”字頭下加“立”,強調其直立覆蓋的形态。

二、複合詞“籉笠”的語義與用途

“籉笠”作為同義複合詞,泛指以竹、草等編制的防雨帽具,常見于農耕、漁獵場景:


三、文化意象與典籍記載

“籉笠”在古典文學中象征隱逸田園生活,成為漁夫、農人的身份标識: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籉”為“竹制的笠”,引《集韻·咍韻》:“籉,笠也。”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詳析“笠”的形制與功能,佐證其防雨屬性 。

  3. 《中國農學史》(中國科學院版)

    考證籉笠在傳統農具中的演變與應用場景 。


“籉笠”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雨具名稱,兼具實用價值與文化意涵。其字形從“竹”凸顯材質本質,文獻記載則印證其在農耕文明中的深遠影響,是研究傳統器物與漢字演變的重要語料。

網絡擴展解釋

“籉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籉笠(拼音:tái lì)指蓑衣和笠帽的組合,是古代用于防雨或遮陽的農具。其中“籉”通“臺”,指蓑衣(草編雨衣),“笠”為鬥笠(竹篾或草編的帽子)。

二、文獻引用

  1. 《文選·謝朓〈在郡卧病呈沉尚書〉詩》中提到:“連陰盛農節,籉笠聚東菑。” 李善注引《詩經》說明“籉”的用途是禦雨。
  2. 唐宋詩詞中常見相關描述,如張九齡《奉和聖制瑞雪篇》中的“想籉笠兮農節”,以及歐陽修《過張至秘校莊》的“籉笠日相親”,均體現其與農耕生活的關聯。

三、相關延伸

四、總結

籉笠是古代農事活動中重要的雨具,兼具實用與文學意象。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文選》等古籍或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奧李阿特拉斯百壽湯鄙啬伯讨晨婦赤靈符醇駁刺刺不休丹飙大事誇張丁奚芳顔分擾福喜跟腱工機鹳鳴龜文鳥迹幾臣結繩節憂叽叽疾痗金纏臂謹力畸窮均勻撂心思離本依末魯削内骨皮草普速速青绉綢親事官親衆惹火柔綠靸戟山宇繩妓束雲擔雪死并私伢陶心同趣頭湯面頭重頹爾途術玩愒微疵危民畏脅聞望瑕累枭猾校刊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