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adow sb.;tail sb.] 暗中跟蹤、監視。也作“釘梢”
暗中跟蹤、監視。 聶绀弩 《天亮了》:“聽說近來盯梢的非常多。”《人民文學》1978年第6期:“想送你帽上的紅星,怕你躲不過鷹犬的盯梢。”《花城》1981第4期:“也曾不顧特務盯梢,到萬國公墓去瞻仰。”
“盯梢”是一個中文口語化詞彙,通常指暗中跟蹤、監視某人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指秘密跟隨并觀察特定對象的行蹤,常見于偵查、監控等場景。例如警方跟蹤嫌疑人,或私人偵探收集信息。
詞源構成
使用場景
情感色彩
多數情況含負面意味,尤其涉及非法跟蹤時,可能關聯《治安管理處罰法》中關于隱私權的條款。
近義對比
例:便衣警察盯梢毒販三天後實施抓捕 → 體現專業性隱蔽監視。
《盯梢》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目”和“木”,總共有13個筆畫。
《盯梢》一詞的來源比較明确,是最早出現在中國江南方言中的,後來隨着方言的流傳漸漸成為普通話中的常用詞彙。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盯梢」。
在古代漢字中,盯梢的寫法是「盯梢」,字形與現代漢字寫法基本一緻。
1. 他們雇了************來盯梢他的行蹤。
2. 警方派出卧底,對該犯罪團夥進行長時間的盯梢。
組詞:盯梢者、盯梢行動。
近義詞:跟蹤、監視、尾隨。
反義詞:守望、放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