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碎黍子。《明史·夏原吉傳》:“ 原吉 取齏黍以進,曰:‘願殿下食此,知民艱。’”
“齑黍”是一個較為罕見的組合詞,需拆解為“齑”和“黍”分别解釋:
齑(jī)
本義指搗碎的姜、蒜、韭菜等調味品,引申為細碎、粉末狀物質,如“齑粉”指碎末。在古籍中常形容貧寒的生活狀态,例如《送東陽馬生序》中“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即用粗茶淡飯表達清苦。
黍(shǔ)
古代指黃米,屬五谷之一(黍、稷、麥、菽、稻),常用于祭祀或釀酒。如《詩經》中“彼黍離離”描寫黍子茂盛之景。
組合含義推測:
“齑黍”可能指粗簡的飲食(碎菜與黃米),象征生活清貧;或與古代禮儀、農事相關,但未見于常見典籍。需注意該詞可能為生僻用法、方言或筆誤,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确認。例如是否應為“齑粉”“黍稷”等更常見的組合。
《齑黍》是一個中國古代文學名篇的題目,原為《吾願》。在古代,它的意思是指齑和黍,兩種不同的谷物。
《齑黍》的部首是"齊"(骨)和"黍"(黍)。
其中,“齊”部的筆畫為4畫,表示齊整、整齊;“黍”部的筆畫為9畫,表示一種谷物,即黍米。
《齑黍》是出自《左傳》中的一段名句,它的原句是:“齊事以綿,禮以齊齑。”意思是“國家的事務要綿密周全,禮儀則要整齊莊重。”
《齑黍》的繁體字為《齊黍》。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齑黍》的"齑"字部分寫作"齊",且書寫形式略有不同。古時候的"黍"字則沒有太大變化。
《齑黍》一詞常用于古代文學中,如:《曆代名篇詩選》中的《登鹳雀樓》詩中有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裡的“更上一層樓”就是借用了《齑黍》的意象。
《齑黍》作為一個詞語,不太常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因為它本身已經有了獨特的意義和表達方式。
與《齑黍》類似的詞語有“谷物”、“五谷”等,它們都表示不同種類的糧食、谷物。
《齑黍》的反義詞難以尋找,因為它不是一個表示對立關系的詞語。可以考慮與其意義相反的詞語,如“混亂”、“雜亂”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