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爾反爾的意思、出爾反爾的詳細解釋
出爾反爾的解釋
[go back on one's words;contradict oneself] 原指你怎麼對人行事,人也怎麼還報你。現多指反複無常,言行前後自相矛盾
詳細解釋
(1).《孟子·梁惠王下》:“ 曾子 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後因用“出爾反爾”表示你如何對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對待你的意思。《老殘遊記》第十九回:“宮保説:‘前日捧讀大劄,不料 玉 守殘酷如此,實是兄弟之罪,将來總當設法。但目下不敢出爾反爾,似非對君父之道。’” 清 洪楝園 《後南柯·立約》:“一要賠償兵費;二要廢去舊約;凡貴國所以待敝國的苛例,一一施之于貴國,此之謂出爾反爾。”
(2).指前後言行自相矛盾,反複無常。《官場現形記》第五九回:“他肯讓自然極好;倘若不肯,也隻好由他,我不能做出爾反爾的事。” 曹禺 等《膽劍篇》第一幕:“貴國大王已經應允下來。當時并不見相國拔劍相待,今天卻在我們背後出爾反爾,動起手來。” 張天民 等《創業》第二章九:“做為一個黨員,你怎麼可以在會上出爾反爾。”
詞語分解
- 出的解釋 出 (??齣) ū 從裡面到外面:出訪。初出茅廬。出籠。 往外拿,支付:出力。出錢。出謀畫策。入不敷出。 離開:出發。出軌。出嫁。 産生,生長:出産。出品。出人才。 發生:出事。 顯露:出現。出名。
- 反爾的解釋 語出《孟子·梁惠王下》:“ 曾子 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意謂你怎樣對待人家,别人就會怎樣對待你。《續資治通鑒·宋哲宗紹聖二年》:“ 大防 ( 呂大防 )等所犯,亦因持心失恕,好惡任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出爾反爾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出爾反爾”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雙重含義和演變過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演變
- 出處:源自《孟子·梁惠王下》中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原意強調因果關聯,即“你如何對待他人,他人也會如何回報你”。
- 語義演變:後世逐漸演變為貶義詞,指言行前後矛盾、反複無常,常用于描述不守信用的行為。
原意與現代含義
-
原意
最初表達一種“因果報應”的哲理,即行為與結果的對等性。例如,戰國時鄒國因苛政導緻百姓在戰争中不願效力,印證了“你如何對待他人,他人也會如何回應”的規律。
-
現代用法
現多指人說話或做事前後不一緻,自食其言。例如,承諾某事後又反悔,或制定規則後擅自更改。
結構與語法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出爾”和“反爾”組成。
- 語法功能:可作謂語、定語或狀語,如“出爾反爾的行為令人反感”。
- 感情色彩:貶義,用于批評失信或反複無常的人。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反複無常、朝令夕改、自食其言。
- 反義詞:言行一緻、說一不二、一諾千金。
例句與用法
- 曆史典故:“鄒國因苛待百姓,最終在戰争中孤立無援,印證了‘出爾反爾’的因果之理”。
- 日常場景:“籤訂合同後單方面毀約,這種行為屬于出爾反爾”。
“出爾反爾”從最初的因果哲理發展為貶義成語,既保留了對行為與結果關聯的警示,也常用于批評失信行為。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混淆其雙重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出爾反爾這個詞的意思
出爾反爾這個詞是指一個人或者團體先表示一個觀點或者承諾,之後又不履行或者改變立場,出爾反爾。這個詞形容人态度不穩定、言行不一緻。
拆分部首和筆畫
出字的部首是“凵”,即“凵匚凵匚”。
爾字的部首是“尢”,即“勺”。
出字共有5畫,爾字共有3畫。
來源和繁體
出爾反爾的詞源來自于《論語·述而》:“出其言而不禦者,其行則不遠矣”。根據這句話,出爾反爾表示一個行為不穩定和言行不一緻的人。
在繁體字中,出字和爾字保持一樣的形狀,沒有太大的改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出字的寫法稍微有所差異。早期的寫法是“凵豕”,凵和豕都有類似“年”的感覺,表達出歲月的流轉與重複。
爾字的古代寫法是“尒”,是“爾”的古代形式,也與現代有所不同。
例句
他答應參加比賽,但最後出爾反爾,沒去。
組詞
出爾反爾的組詞有:
出發、爾虞我詐、反思、爾後。
近義詞
近義詞可以是反複無常、變卦、改變主意等。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是堅持不移、誠實守信等。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