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口葫蘆。 宋 賢相 李沆 素寡言,時稱之“無口匏”。 宋 文瑩 《續湘山野錄》:“ 李相 簡穆公 沆 ,嘗被同年 馬亮 責之曰:‘外議以兄為無口匏。’公笑曰:‘吾居政府,然無長才,但中外所陳利害,一切報罷,聊以此補國爾。’”《宋史·李沆傳》:“ 沆 為相,接賓客,常寡言。 馬亮 與 沆 同年生,又與其弟 維 善,語 維 曰:‘外議以大兄為無口匏。’ 維 乘間達 亮 語, 沆 曰:‘吾非不知也。’”
“無口匏”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wú kǒu páo(注意:“匏”正确讀音為páo,而非部分網頁标注的“pí”),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一個人不善言辭、沉默寡言,如同沒有口的葫蘆(匏)一般無法發聲。
字面與象征意義
“無口”指沒有嘴巴,“匏”是古代一種葫蘆狀的樂器,需開口才能吹奏。兩者結合,比喻人因缺乏表達能力或性格内斂而寡言少語。
曆史典故
成語源自宋代宰相李沆的事迹。據《宋史·李沆傳》記載,李沆為官時寡言少語,其友人馬亮曾調侃他為“無口匏”,暗指他雖身居高位卻極少發表意見。李沆對此回應稱,自己雖無過人才能,但通過謹慎處理政務來彌補不足,側面體現了這一成語的褒貶雙重性。
用法與語境
《無口匏》是一個古漢語詞語,由三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沒有嘴巴的葫蘆。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為沒有嘴巴的木偶。
《無口匏》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無、口和匏,其中無和口都是常用的漢字部首。《無口匏》總共有12個筆畫。
《無口匏》在古代文獻中有着豐富的出處。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淮南子·說林訓》中的記載:“或謂木偶少子然無口者,名曰無口匏。”另外,一些古代文藝作品也經常提到無口匏。
《無口匏》的繁體字為「無口匏」。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它記載的《無口匏》的古漢字寫法為「無口匏」。
1. 他繪制了一個無口匏,讓人們想象裡面住着什麼樣的生物。
2. 這幅畫的中心是一個無口匏,看起來十分神秘。
組詞:無口匏木(指用來制作無口匏的木材)
近義詞:木偶
反義詞:有口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