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相互憑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和樂精妙,固表裡而相資矣。” 宋 張載 《正蒙·太和》:“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 明 方孝孺 《綠疇軒記》:“上下相資,恩意交浹。”
(2).相互資助。《新五代史·楚世家·馬殷》:“然勉為吾合二國之懽,通商賈、易有無以相資,亦所以報我也!”
“相資”是古漢語中的複合動詞,由“相”與“資”組合而成。《漢語大詞典》第七版對其釋義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相互補益
指雙方通過協作形成優勢互補,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中“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并。君令臣共……禮也”,體現禮制作為治國之本的相資作用。明代學者王夫之在《讀通鑒論·唐高祖》中提出“人君之待谏以正,猶人之待食以生也,絕食則死,拒谏則亡”,強調納谏與治國相輔相成的關系。
物質資助
特指經濟層面的互助行為,如《宋史·食貨志》記載北宋時期推行的“青苗法”,即官府在春耕時貸款給農民,秋收後加息收回,屬于制度化的相資體系。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莅任部》所述“裡甲相資,以應官府之費”,則反映基層社會的經濟互助傳統。
“相資”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āng zī,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雙方或多方在功能、作用上互為依托、互相補充。
指在物質或資源上互相支持、幫助。
如需更多例句或深入解析,可參考漢典()及古籍原文()。
彼此彼此並頭紅捕拿鲳鯸出轍促使打麻煩丹彩大舜達月點洗吊惡定額稅鵝絨梵音分擾割哀寒螀豪忍攉銅奸猖降喪稽程極化郡伯懇戀刻日口徑榔槺朗詠爛精銀領直犁庭掃闾龍彩盧溝橋落葉樹麪鋪獰悍排袅黔雷瓊嶽祇樹園全個阙亡區平壬遁删掠召杜飾混肆察條森吐辭罔阙萬選錢瓦藓下濟詳一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