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魌頭的意思、魌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魌頭的解釋

(1).古時打鬼驅疫時扮神者所戴的面具。 宋 代喪禮亦用之。《周禮·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 漢 鄭玄 注:“冒熊皮者,以驚敺疫癘之鬼,如今魌頭也。”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吉兇典制·魌頭》:“ 宋 朝《喪葬令》有方相、魌頭之别,皆是其品所當用,而世以四目為方相,兩目為魌頭。按 漢 世逐疫用魌頭,亦《周禮》方相之比也。” 章炳麟 《訄書·原教下》:“則上天之祭,神怪魌頭之禓祓,自此始矣。”參見“ 倛頭 ”。

(2).方言。猶便宜。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三:“ 蔡大嫂 是 羅哥 的人,不比别的賣貨,可以讓他撿魌頭。”原注:“撿魌頭,即撿便宜的意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魌頭(qī tóu)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古代詞彙,原指古代傩戲或祭祀儀式中使用的面具,後衍生為驅邪逐疫的象征物。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傳統文獻記載,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1. 形制與功能

    魌頭最早見于周代傩禮,形似猙獰獸面,以木或皮質制成。佩戴者稱“方相氏”,《周禮·夏官》載其“掌蒙熊皮,黃金四目”,通過誇張造型震懾邪祟,屬原始巫術法器。宋代《東京夢華錄》亦記載除夕儀禮“用鎮殿将軍二人,介胄裝,謂之魌頭”,說明其演變為儀式性道具。

  2. 文化象征

    在民俗中,魌頭被賦予“驅疫逐鬼”的符號意義。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提及“世人死者有魌頭”,指喪葬時用以護佑亡魂;明代《本草綱目》則将“魌頭”列為藥引,反映其神秘化延伸。

  3. 文字考據

    “魌”字從“鬼”部,《說文解字》釋為“丑也”,清代段玉裁注:“今人雲魌頭,即此字”。其異體字“䫏”見于《廣韻》,注音“去其切”,印證該詞與鬼神信仰的密切關聯。

網絡擴展解釋

“魌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化和方言演變來理解:

  1. 本義與曆史用途
    魌頭最初指古代漢族民間用于驅鬼逐疫儀式中的面具。據《周禮·夏官·方相氏》記載,方相氏(驅疫神職)會蒙熊皮扮神,以震懾疫鬼,這種裝扮被稱為“魌頭”。宋代喪禮中,魌頭與方相氏面具有所區分:四目為方相,兩目為魌頭,用于送葬儀式。

  2. 功能與象征意義
    魌頭在祭祀和喪葬中具有驅邪避疫的作用。古時出殡時,人們會将米面制作的“魌頭”撒于道路旁,供人撿食,認為此舉可傳遞辟邪效果。

  3. 方言引申義
    在成都等地方言中,“魌頭”因祭祀用品易得的特點,逐漸衍生出“便宜”之意,但通常帶有貶義,暗指事物廉價或價值不高。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文獻記載或方言用例,可參考《周禮》注疏及地方民俗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暴坐博具步戲踔然從惡若崩盜風打牙配嘴登跻帝座發坼浮冰塊撫掇伏彥溝壕鬼伥衡連珠護落驕忌解注軍分區老鼠過街雷祖留客住陋曲綠茵茵芒屣駡陣猛虎南中恁的牌頭楩楓彊彊器皿囚囊的穰穰勞勞軵靡榮宴三徑砂灰上落涉江神衿沈翔視草師法水壺誰門思想四周太陽活動天癸條紋挺切通年妄塵而拜無鄰侮谑小侯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