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时钟、自鸣钟。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天主堂》:“其国俗工奇器,若……候鐘,应时自击有节。”
"候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解析:
候钟(hòu zhōng)指古代用于观测时间、报时的仪器或钟表,特指通过天文观测或机械装置测定时辰后敲击报时的钟。
其构词中“候”意为观测候(时辰),“钟”即钟器,合指通过观测天象或仪器来校准时间的工具。例如《周礼·夏官》中记载的“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及冬,则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便涉及早期计时仪器与报时制度的雏形,后发展为更精密的候钟制度。
古代候钟常与日晷、漏刻配合使用,通过观测日影或水流计量时间,定时敲钟宣告时辰。如汉代宫廷的“钟鸣漏尽”制度,即以钟鼓报晓暮。
在礼乐文化中,钟为“八音之首”,候钟兼具秩序维护功能。如唐代长安城设钟楼鼓楼,晨钟暮鼓规范市民作息,体现“以时治事”的儒家伦理。
据故宫博物院文献考订,明清时期“候钟”一词多指宫廷天文台(如钦天监)使用的自鸣钟或更鼓,后渐被机械钟表取代。现代汉语中虽罕用,但“钟鸣鼎食”“晨钟暮鼓”等成语仍保留其文化印记。
参考资料来源:
“候钟”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候钟”指的是时钟或自鸣钟,特指能自动报时的钟表装置。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文献《帝京景物略·天主堂》,描述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的精密机械钟表。例如:
“其国俗工奇器,若……候鐘,应时自击有节。”
明代后期,欧洲传教士(如利玛窦)将自鸣钟引入中国,这类钟表因能精准报时,被称为“候钟”。其名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机械计时器的新奇与重视。
需注意的是,部分资料(如)提到“候钟”作为成语,意为“等待时机”。但此用法较为罕见,且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误传或衍生义,建议以“自鸣钟”为常用含义。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帝京景物略》原文或明代中西科技交流史料。
昂屹不典黪黪蝉联蚕绪虫书鸟迹酬据辞服淡水养殖打前站得用迭肩亸翠浮财歌头关行和约槐堂黄苇赍操进脯京菜浄话决胜庙堂可否恇悚联合机廉视连宿撩开灵标灵蟾灵旗凌压丽象理债马铃拏云握雾孽种捧土破货普教倾悦秋风团扇任性妄为热土荣志涩体世界环境日石英玻璃索然无味蹜蹜趟主韬牙剔腾通知书外向伪传握雾拿云午安香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