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餱粻的意思、餱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餱粻的解釋

幹糧。《書·費誓》:“我惟征 徐 戎,峙乃餱粻,無敢不逮。”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餱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餱”和“粻”兩個生僻字組成,主要用于指代幹糧或糧食儲備。以下是詳細解釋:

  1. 餱(hóu)
    本義為幹糧,常指曬幹或烘烤的便攜食物,如《詩經·大雅·公劉》中“乃裹餱糧”即指攜帶幹糧。該字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或特定方言。

  2. 粻(zhāng)
    原指米糧或精米,後泛指糧食。《說文解字》釋為“食米”,如《周禮·地官》提到“掌共米物”,其中“粻”即指祭祀用糧。

  3. 組合含義
    “餱粻”合指幹糧與糧食的儲備,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行軍、遷徙時的物資準備,例如《詩經》中“餱粻”多與長途跋涉相關。

  4. 現代使用
    該詞已不用于現代口語和書面語,僅在研究古籍、曆史文獻或詩詞賞析時可能遇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若您是在古籍閱讀中遇到此詞,建議參考《詩經》相關篇章或《說文解字》等訓诂學資料進一步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餱粻

《餱粻》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語,它包含着豐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将為您介紹餱粻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意思

餱粻(hóu zāng)是指古代祭祀時分給神明和祖先的食物。它代表了人們的敬意和感恩之情,是一種傳統的文化表達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餱(hóu)的拆分部首是食,它共有14個筆畫;粻(zāng)的拆分部首是米,它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餱粻》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宗伯·小宗伯》。在古代,人們認為祭祀是與神明和祖先交流的重要儀式,而餱粻則是祭祀中不可缺少的供奉。

繁體

在繁體字中,餱粻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為「餱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餱的寫法為「侯巴食」,而粻的寫法為「籴米也」。

例句

1. 在這個傳統的節日裡,人們會準備餱粻供奉神明。

2. 敬餐一碗餱粻,表示對祖先的尊敬和追思。

組詞

餱勺(hóu sháo)、餱袋(hóu dài)、祭餱(jì hóu)。

近義詞

祭品、供品、祭祀。

反義詞

貪食、浪費。

以上就是關于《餱粻》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介紹。通過對這些内容的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