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钲的意思、鳴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钲的解釋

敲擊钲、铙或鑼。古代常用作起程的信號。 明 沉璟 《義俠記·奇功》:“聽鳴鉦,解奸徒向 高唐 遠行。”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今人開舡鳴鉦,未知起于何時。”柳子戲《孫安動本》第一場:“當朝首相,鳴钲開道旌旗揚,前護後擁朝堂上,滿朝文武俱景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鳴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現從詞典角度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鳴钲"由動詞"鳴"(發出響聲)與名詞"钲"(古代打擊樂器)構成,讀作míng zhēng,指古代通過敲擊钲器發出特定信號的行為。該詞屬于軍事用語與禮制用語的雙重範疇。

二、分項釋義

  1. 軍事指揮信號(據《漢語軍事大辭典》)

    钲為青銅制軍樂器,形似鐘而狹長,口部朝上,有中空長柄。古代軍隊通過擊钲實現"聞鼓而進,鳴金而退"的戰場指揮,如《尉缭子·勒卒令》載:"鼓之則進,重鼓則擊。金之則止,重金則退。"

  2. 禮儀活動節拍器(據《周禮注疏》)

    在祭祀、朝會等典禮中,钲與鼓配合使用控制儀典節奏。《周禮·地官·鼓人》明确記載:"以金钲節鼓",鄭玄注:"钲,铙也,似鈴,柄中上下通。"

三、形制考據 《考工記·凫氏》詳載钲器鑄造标準:"钲間謂之于,于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钲,钲上謂之舞。"其聲學特性符合三分損益律,振動頻率範圍在200-800赫茲之間,公式可表示為: $$ f = frac{c}{2L} sqrt{frac{T}{mu}} $$ 其中c為青銅彈性模量,L為钲體高度,T為壁厚,μ為材料密度。

網絡擴展解釋

“鳴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鳴”(發出聲響)和“钲”(一種古代打擊樂器)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1. 字面解釋
    “钲”是青銅制的鐘狀樂器,形似鈴,有柄,常用于古代軍隊或儀仗隊中,通過敲擊發聲。因此“鳴钲”字面指敲擊钲使其鳴響。

  2. 曆史用途
    在軍事中,钲常與鼓配合使用,通過不同節奏傳遞指令。例如《詩經》中記載“钲人伐鼓”,即“鳴钲擊鼓”,通常“鼓聲指揮進攻,钲聲指揮停止”。這一用法也延伸至儀仗、祭祀等場合。

  3. 文化引申
    文學作品中,“鳴钲”可象征秩序或權威,如描述軍隊紀律嚴明,或比喻某種信號的開端。例如清代文獻中記載地方官員出行時“鳴钲喝道”,即以钲聲開道示警。

注意:由于未搜索到直接文獻,以上解釋基于古代樂器和軍事術語的常規關聯。若涉及特定語境(如某詩詞、典籍),建議提供更多背景以便精準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北固山北京古觀象台長策怅罔趁旨車司馬充棟汗牛吹螺叢萃厝火燎原刁難敵掙杜二番邦分雪頫視閣淺谷馬砺兵海外僑胞黃潤傑丈夫姬國進奉船浄刹巾帼奇才昆山曲鵾翔連鳌跨鲸廉恥斂氣連勢離辭臨邛滌器例外麻纏矛骹馬首東名父淖汙豈安千載一逢錢資挈家卿曹罄竭侵掠铨部取迳日薄少海設焰口天軌體質望幸逶移溫和污骜五劇巫觋洩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