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粮。《书·费誓》:“我惟征 徐 戎,峙乃餱粻,无敢不逮。”
“餱粻”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由“餱”和“粻”两个生僻字组成,主要用于指代干粮或粮食储备。以下是详细解释:
餱(hóu)
本义为干粮,常指晒干或烘烤的便携食物,如《诗经·大雅·公刘》中“乃裹餱粮”即指携带干粮。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仅见于古籍或特定方言。
粻(zhāng)
原指米粮或精米,后泛指粮食。《说文解字》释为“食米”,如《周礼·地官》提到“掌共米物”,其中“粻”即指祭祀用粮。
组合含义
“餱粻”合指干粮与粮食的储备,常见于古代文献描述行军、迁徙时的物资准备,例如《诗经》中“餱粻”多与长途跋涉相关。
现代使用
该词已不用于现代口语和书面语,仅在研究古籍、历史文献或诗词赏析时可能遇到,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若您是在古籍阅读中遇到此词,建议参考《诗经》相关篇章或《说文解字》等训诂学资料进一步考证。
《餱粻》是一个古老的汉字词语,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将为您介绍餱粻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餱粻(hóu zāng)是指古代祭祀时分给神明和祖先的食物。它代表了人们的敬意和感恩之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表达方式。
餱(hóu)的拆分部首是食,它共有14个笔画;粻(zāng)的拆分部首是米,它共有10个笔画。
《餱粻》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小宗伯》。在古代,人们认为祭祀是与神明和祖先交流的重要仪式,而餱粻则是祭祀中不可缺少的供奉。
在繁体字中,餱粻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为「餱粻」。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餱的写法为「侯巴食」,而粻的写法为「籴米也」。
1. 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人们会准备餱粻供奉神明。
2. 敬餐一碗餱粻,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和追思。
餱勺(hóu sháo)、餱袋(hóu dài)、祭餱(jì hóu)。
祭品、供品、祭祀。
贪食、浪费。
以上就是关于《餱粻》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介绍。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