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方形衣領。《禮記·深衣》“曲袷如矩以應方” 漢 鄭玄 注:“袷,交頸也。古者方領,如今小兒衣領。” 夏炘 《學禮管釋·釋深衣對襟》:“深衣之領為四角,每角二寸,四角共八寸……四角成矩形,故曰方領。”《後漢書·馬援傳》:“ 勃 衣方領,能矩步。” 李賢 注引《前書音義》:“頸下施衿領正方,學者之服也。”
(2).因以指儒者或儒者之服。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廟碑》:“将使圓冠方領,再行 鄒 魯 之風。” 裘廷梁 《論白話為維新之本》:“文言之害,靡獨商受之,農受之,工受之,童子受之,今之服方領、習矩步者皆受之矣。”
“方領”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不同來源的釋義和用法解析如下:
字面解釋
指衣領呈方形的設計,常見于古代服飾。例如《禮記·深衣》提到“曲袷如矩以應方”,漢代鄭玄注釋為“袷,交頸也。古者方領,如今小兒衣領”。
其結構特點為四角成矩形,每角兩寸,總長八寸,體現傳統服飾的規整性。
引申為儒者象征
因古代學者常穿方領服飾,故以“方領”代指儒者或其裝束。如《後漢書·馬援傳》記載“勃衣方領,能矩步”,李賢注:“頸下施衿領正方,學者之服也”。唐代王勃的《益州夫子廟碑》中也用“圓冠方領”形容儒者風範。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方領”可比喻能力出衆、引領潮流的人,認為“方”表廣博,“領”表引導。但此用法在其他權威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建議需要更深入的古籍考證時,可參考《禮記》《後漢書》等原文,或查閱權威曆史服飾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