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段的雲霞。 南朝 梁簡文帝 《舞賦》:“似斷霞之照彩,若飛鸞之相及。” 唐 張說 《巴丘春作》詩:“日出 洞庭 水,春山掛斷霞。” 宋 周邦彥 《蕙蘭芳引》詞:“寒瑩晚空,點清鏡,斷霞孤鶩。”
“斷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片段的雲霞,常用于描繪自然景色中的零散、不完整的霞光,具有詩意化的文學意象。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指天空中零散或斷裂的雲霞,常出現在日出、日落時分,形态如碎片般點綴天際。該詞通過“斷”字強調雲霞的片段感,營造出空靈、朦胧的意境。
文學延伸
在古代詩詞中,“斷霞”常與孤鹜、山水等意象結合,增強畫面感和情感表達。例如:
以上解釋綜合了《舞賦》《巴丘春作》等古籍,以及滬江詞典等現代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詩詞注解。
《斷霞》是一個詞語,一般用來形容太陽逐漸下山的時候,因雲層的遮擋而顯得光彩燦爛的景象。太陽西下時,霞光逐漸消散,斷續出現在雲層之間,形成了美麗的景觀,被人們稱為“斷霞”。
詞語《斷霞》的部首是“雨”,拆分後的部首筆畫數為8畫。
《斷霞》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李時中的《西湖志》中,其後在文人雅士之間流傳開來,成為一個常用的形容詞。
《斷霞》的繁體字為「斷霞」。
古代對《斷霞》這個詞的寫法有所變化,常見的寫法為「斷霞」,在一些古籍中也有使用「斷霞」的寫法。
1. 晚霞映照下,整片天空都彌漫着美麗的斷霞。
2. 日落時分,斷霞點綴着西山,美得令人傾心。
1. 斷炊:指飯菜分作兩次煮熟。
2. 斷章:指摘錄文章中的某一段。
3. 斷電:指電力中斷。
晚霞、夕陽、夕照。
朝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