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聖的意思、後聖的詳細解釋
後聖的解釋
後世聖人。《孟子·離婁下》:“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附 平帝 元始 中 王元後 诏:“ 夏禹 卑宮室,惡衣服,後聖不循。” 漢 王粲 《正考父贊》:“名書金鼎,祚及後聖。”
詞語分解
- 後的解釋 後 (③後⑥後) ò 上古稱君主:商之先後(先王)。 帝王的妻子:皇後。太後。 指空間在背面,反面的,與“前”相對:後窗戶。後面。後學。後綴。後進。 時間較晚,與“先”相對:日後。後福。後期。 指次序
- 聖的解釋 聖 (聖) è 舊時稱所謂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聖人。聖哲。 最崇高的,對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稱:神聖。聖潔。聖地。聖經。 封建時代美化帝王的說法:聖上。聖旨。聖明。 稱學問、技術有特高成就的:聖
專業解析
"後聖"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含義指後世出現的聖人或繼承先聖道統的聖人。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述:
-
核心語義解析:
- 後:本義指時間或次序上較晚的、繼起的。在此語境中,主要指時間上的“後世”、“後代”。
- 聖: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達到極高境界的人,尤指儒家推崇的古代聖王(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或儒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孔子。
- 合成義:兩者結合,“後聖”即指在時間上晚于先代聖王或先哲而出現的聖人。它強調了對先聖思想、道德、功業的繼承和發展。
-
文化語境與用法:
- 儒家道統的延續: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後聖”常指繼承和發揚“先聖”(如堯、舜、周公)道統的後世聖人。最典型的例子是孔子。儒家認為孔子雖生于後世,但整理六經、創立儒學,使先王之道得以傳承光大,故尊孔子為“後聖”。
- 與“先聖”相對:“後聖”常與“先聖”對舉使用。例如:
- 《荀子·非相》:“聖王有百,吾孰法焉?故曰:文久而息,節族久而絕,守法數之有司極禮而褫。故曰:欲觀聖王之迹,則于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彼後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後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猶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欲知上世,則審周道;欲知周道,則審其人所貴君子。故曰: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夫妄人曰:‘古今異情,其以治亂者異道。’而衆人惑焉。彼衆人者,愚而無說,陋而無度者也。其所見焉,猶可欺也,而況于千世之傳也!妄人者,門庭之間,猶可誣欺也,而況于千世之上乎!聖人何以不可欺?曰:聖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以說度功,以道觀盡,古今一也。類不悖,雖久同理,故鄉乎邪曲而不迷,觀乎雜物而不惑,以此度之。五帝之外無傳人,非無賢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無傳政,非無善政也,久故也;禹、湯有傳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無善政也,久故也。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略則舉大,詳則舉小。愚者聞其略而不知其詳,聞其詳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滅,節族久而絕。” (此處雖未直接用“後聖”,但闡述了效法“後王”即近世明君聖王的道理,體現了“後聖”繼承“先聖”的思想)
-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明确提出孔子為“素王”(有帝王之德而無其位),并尊其為繼承周公的“後聖”。
- 泛指後世出現的聖人:也可泛指在曆史上任何時代出現的、被認為達到“聖”之境界的人物,但此用法相對較少,且多隱含與先代聖賢比較或傳承的意味。
-
權威辭書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權威大型漢語語文詞典):對“後聖”的釋義為“後世聖人”。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國台灣地區權威線上詞典):釋義為“後世的聖人”。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高校常用工具書):雖未單獨收錄“後聖”詞條,但“後”有“後代,後世”義項,“聖”有“聖人”義項,組合義明确。
“後聖”一詞的核心含義是後世出現的聖人,尤其在儒家文化語境中,特指繼承和發揚先聖(如堯、舜、文、武、周公)道統的後世聖人,孔子是其最典型的代表。它體現了中國文化中重視道統傳承、尊崇聖賢的思想觀念。
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可參考權威數據庫如“漢典”或“國學大師”網站收錄的釋義)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國台灣地區)
- 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後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hòu shèng(注音:ㄏㄡˋ ㄕㄥˋ)
- 詞義:指“後世聖人”,即後代具有卓越智慧或道德成就的聖賢人物。
二、引證與出處
- 《孟子·離婁下》
提到“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強調無論前代還是後代的聖人,遵循的準則是一緻的。
-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記載漢平帝诏書中“夏禹卑宮室,惡衣服,後聖不循”,說明後聖并非盲目效仿前人。
- 王粲《正考父贊》
用“名書金鼎,祚及後聖”表達功績對後世聖人的影響。
三、詞義解析
- 構詞:“後”指時間上的後續,“聖”指品德或智慧超凡的人,組合後特指未來時代的聖賢。
- 用法:多用于古文或學術讨論中,強調聖賢精神的傳承與時代適應性。
四、相關擴展
- 反義詞:先聖(指前代聖人)。
- 文化意義:體現儒家思想中“聖人之道”的延續性,如《孟子》所述,不同時代的聖人雖方法不同,但核心原則統一。
五、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哲學研究或引用古籍時。例如:“後聖不循古制”可形容革新者突破傳統的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孟子》《史記》等原典或權威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暗渡陳倉安隱百動不如一靜百身何贖罷直裁謝殘慢察慧躔結陳物持分大科學當面鑼對面鼓定窯反常趕熱高唐觀桂皮海畔韓魏核反應鴻達灰頹回執護失檢場景靡金辔科需曆踐臨車陵茔麗妾栗玉花隴城魯雉緑绨蟒緞毛裘蒙瞍南村龐然大物貧患破殼牽羊把茅诮惱啟禱情華輕元素铨用睿旨守終私贶胎夭逃奔晚朝未惬圍守無躁铦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