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 河北 曲陽 澗磁村 、 燕山村 。古代屬 定州 ,因名。 唐 時已燒白瓷,至 宋 代而著名。後亦用以稱定窯所燒制的瓷器。 明 張應文 《清秘藏·論窯器》:“定窯有光素、凸花二種,以白色為正,白骨而加以泑水有如淚痕者佳,間有紫色者黑色者不甚珍也。”
定窯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瓷窯體系,其名稱源于唐宋時期屬定州(今河北省曲陽縣)管轄。以下是關于定窯的詳細解釋:
定窯創燒于隋代,曆經唐、五代、宋、金、元等朝代,存續約八百年。其窯址位于今河北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古代屬定州而得名。唐代以燒制白瓷和黃釉瓷為主,至北宋達到鼎盛,成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精細白瓷聞名于世,産品曾長期作為貢品供宮廷使用。
釉色與胎質
定窯白瓷以“暖白色”著稱,釉質堅密光潤,白中微閃黃,呈現類似象牙的柔和質感,被稱為“象牙白”或“粉定”。釉面偶有垂釉現象,形成獨特的“淚釉”效果。
裝飾技法
主要采用刻花、劃花、印花等工藝。北宋早期的刻花以蓮瓣紋為主,後期發展出繁複精細的圖案,如花卉、禽鳥、螭龍等;印花技法在北宋中晚期成熟,紋飾清晰典雅。
技術創新
首創“覆燒法”和“火照術”,大幅提升生産效率和成品率。胎骨薄而細膩,瓷化程度高,叩擊聲清脆。
定窯是中國白瓷發展的裡程碑,将瓷器審美從“南青北白”的格局轉向以白瓷為主導,被譽為“中國陶瓷史的拐點”。其工藝對景德鎮窯等後世窯口影響深遠,金元時期仍延續生産,元代後逐漸衰落。
現存定窯瓷器多見于故宮博物院等機構,如白釉刻花螭紋碗、印花牡丹紋盤等,器型涵蓋碗、盤、瓶、爐等,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
如需更完整的史料或窯址信息,可參考考古文獻或博物館館藏資料。
《定窯》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以下是對該詞的介紹:
《定窯》是指北宋時期的一種瓷器窯口,因其産地定縣而得名。這種瓷器因其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風格而聞名于世。
《定窯》的拆分部首是「亻」和「穴」,分别位于左右兩邊。根據筆畫計算,「亻」有2畫,「穴」有5畫。
《定窯》一詞來自于中國的定縣,該縣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根據簡化字改革,現代漢字寫作「定窯」,并無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定窯」一詞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太大的差别。
1. 北宋時期,定窯所産瓷器在藝術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 這件定窯瓷器細膩而富有光澤,展現出了高超的燒制技術。
組詞:定縣、窯口
近義詞:定州窯、定窯瓷器
反義詞:其他窯口、非定窯瓷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