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逃奔的意思、逃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逃奔的解釋

[run away to] 逃走

詳細解釋

逃亡到别的地方。《左傳·宣公十六年》:“於是 晉國 之盜逃奔于 秦 。”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獲水》:“昔 夏 少康 逃奔 有虞 ,為之庖正。” 吳唅 《海瑞》:“﹝農民﹞無處投靠的便隻好逃奔四方,尋找活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逃奔”是一個漢語動詞,指因躲避災禍、追捕或某種不利處境而匆忙逃往他處。其核心含義強調在緊急情況下離開原址,投奔他方尋求庇護或安全。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逃:

    本義為逃跑、逃離,帶有躲避危險或責任的意味。《說文解字》釋為“亡也”,即逃亡。

  2. 奔:

    本義為快跑、疾馳,引申為投靠、奔赴(如“投奔”)。《廣雅》釋為“走也”,強調動作的急促性。

    二字結合後,“逃奔”突出為避險而急速投奔某地的動态過程。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逃跑并投奔(别處)”。

    示例:為躲避戰亂,百姓紛紛逃奔鄰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Z].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

  2. 《漢語大詞典》:

    “逃亡到某地;逃竄投奔”。

    示例:《史記·項羽本紀》:“項梁殺人,與籍避仇于吳中”,即記載項梁殺人後逃奔吳地。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Z].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1994.)

  3. 《古代漢語詞典》:

    古漢語中多指因避禍或政治原因逃亡他處,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逃奔楚國,楚成王厚待之。”

    (來源: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古代漢語詞典[Z].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


三、近義詞辨析

詞語 核心差異 示例場景
逃奔 強調“投奔目的地” 逃奔親友、逃奔他鄉
逃亡 側重“流亡過程”,未必有目标 四處逃亡、流亡政府
逃竄 含慌亂隱匿之意,多用于貶義 匪徒逃竄至深山

四、經典文獻用例

  1. 曆史記載:

    《資治通鑒·唐紀》:“安祿山反,(顔)杲卿據城拒守,力屈被執,罵賊而死,其子逃奔靈武。”

    (描述唐代官員顔杲卿之子為報父仇投奔唐肅宗駐地靈武。)

  2. 文學著作:

    魯迅《故事新編·采薇》:“叔齊逃奔養老堂,伯夷也隨後來到。”(諷刺周代伯夷、叔齊避世逃奔首陽山。)


五、現代使用場景


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 官網介紹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出版信息
  3. 漢典網“逃奔”詞條(收錄《漢語大詞典》釋義)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逃奔”是一個動詞,其含義和用法可分解如下:

  1. 基本詞義
    由“逃”(逃離)和“奔”(疾行)組合而成,指因緊急情況或危險而快速逃離某地,帶有明确的目的地或方向性。例如:“戰亂中百姓逃奔鄰國”。

  2. 詞性及用法
    多作謂語,後常接“向”“往”等介詞引出目的地,如“逃奔他鄉”“逃奔安全地帶”。強調動作的主動性與目标性,區别于被動躲避(如“躲藏”)或無目的逃亡。

  3. 近義詞對比

    • 逃跑:泛指逃離,不強調速度或方向(例:小偷逃跑)。
    • 逃亡:多指長期躲避追捕(例:政治犯逃亡海外)。
    • 逃竄:含慌亂、無序的貶義色彩(例:匪徒四處逃竄)。
      “逃奔”則更突出“奔向某處尋求庇護”的意圖。
  4. 使用場景
    常見于曆史、文學語境,如描述古代難民、政治流亡者或緊急避險行為。現代也可用于比喻,如“逃奔自由”“逃奔理想”。

  5. 語法結構
    可單獨使用(例:衆人倉皇逃奔),或搭配補語(例:逃奔至山區)。需注意語境合理性,如“逃奔”通常不用于日常瑣事(如“逃奔去上班”不符合邏輯)。

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例句或曆史案例,可提供更多上下文。

别人正在浏覽...

暴身補唇曹國舅成句馳魂宕魄弛仗當家立業丹弦單帳堤水睹物思人耳杯負鬥公事公辦構哄官官相護黑珍珠禾鷄熇厲逅適晦闇虎穴狼巢奸門驕僻假相國金石至交九棘救施醵借昆竹雷雹蓮米率德蠻雲蜑雨猛攻朦瞽眇年敏斷目意砰隱貧主乾廕清遊秋漲繩表蓍策樞奧思仙宋五嫂天淵恌輕題括脫贈烏舅相籃鄉望獻說小詞遐眺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