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後起之秀。《宋書·張暢傳》:“ 暢 少與從兄 敷 、 演 、 敬 齊名,為後進之秀。” 周素園 《貴州民黨痛史》第四篇第三章:“ 遵義 曹興蘄 , * 會後進之秀也。”
“後進之秀”是一個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指在某個領域中相對較晚獲得成功或嶄露頭角,但表現突出的優秀人物。與“後起之秀”同義,強調“後來居上”的卓越性。
最早見于《宋書·張暢傳》:“暢少與從兄敷、演、敬齊名,為後進之秀。”。後世如周素園《貴州民黨痛史》中也有用例:“遵義曹興蕲,憲政會後進之秀也。”。
“後起之秀”“後來之秀”等,均強調後來者的優秀表現。
該成語結構為聯合式,感情色彩中性,古代已廣泛使用,現代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表達。
後進之秀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在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中進步最慢但最終能超過其他人并脫穎而出的人。
後進之秀的拆分部首是“豕”和“禾”,筆畫分别是兩畫和五畫。
後進之秀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具體的起源還有待考證。在繁體字中,後進之秀的寫法是「後進之秀」。
在古代,後進之秀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古代寫法為「後進之秀」。
他雖然在開始階段進展很慢,但最終成為了公司的後進之秀。
雖然是他們班上進步最慢的學生,但在高考中他成為了後進之秀。
組詞:後進、秀才、進步。
近義詞:默默無聞的天才、潛力股。
反義詞:領先、早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