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報,告急的通知或信號。 明 楊柔勝 《玉環記·繼娶團圓》:“太平時世,民安奸盜息,三邊烽火無儆報。”
“儆報”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ǐng bào,其含義可解釋為:
基本釋義
指警報或告急的通知、信號,通常用于傳遞緊急、警戒性的信息。例如明代戲曲《玉環記》中提到:“三邊烽火無儆報”,意為邊疆未傳來緊急戰事信號。
字詞結構分析
語境與使用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其近義詞可包括“警報”“急報”等,但需注意語體差異。
權威引用參考
明代楊柔勝的《玉環記》是最早使用該詞的文獻之一,通過“三邊烽火無儆報”的表述,側面反映了古代邊疆防禦體系中的信息傳遞方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玉環記》原文或漢典等古籍工具書。
《儆報》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用于表示警告和告誡的意思。它可用作動詞或名詞,用于形容有關愛的表達,幫助他人糾正錯誤或引起警覺。
《儆報》由兩個部首組成:兒(人身旁的部首)和告(口字旁的部首)。它總共有15個筆畫。
《儆報》可追溯到古代漢字,具有深厚的曆史背景。它是由中國文化發展而來,在古代文獻中廣泛使用。
《儆報》的繁體字為「警報」,與簡體字形式不同,但意思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可能不同于現代,但在《儆報》的情況下,它的基本形狀和構造仍然保持不變。
1. 他向我發出一聲儆報,提醒我當心路上的危險。
2. 教師對學生的行為進行了儆報,希望他能改正錯誤的行為。
3. 驚喜的微笑是對我們儆報的最好回應。
儆慎、警示、告誡、告知、警覺、警戒等。
警告、告誡、呼告、預警、提醒等。
鼓勵、誇獎、寬容、贊美、贊許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