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以後的事尚能補救。語本《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漢書·李尋傳》:“本在積任母後之家,非一日之漸,往者不可及,來者猶可追也。”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宋 秦觀 《代蕲州守謝上表》:“辨之不早,嗟已迫於桑榆;來者可追,幸未填於溝壑。”
“來者可追”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未來的事情仍有機會補救或把握,強調對未來的積極态度。核心含義為:即使過去無法改變,但未來仍可通過努力争取理想結果。
二、出處溯源 出自《論語·微子》中楚狂接輿對孔子的勸谏:“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原句通過對比手法,用“往者”與“來者”形成時間維度上的對照,突顯把握未來的重要性。
三、語言特征
四、語義延伸
五、文化價值 該成語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既往不咎,前瞻有為」的處世哲學,與《周易》「見幾而作」的智慧一脈相承,至今仍是中文語境中重要的勸勉用語。
(注:完整文獻考證可參考《論語》原典及《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等權威辭書)
《來者可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來的人可以追隨,表示歡迎來賓。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受到歡迎的客人、朋友。
《來者可追》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貝(貝字旁)”和“手(手字底部)”,它的筆畫數目是12畫。
《來者可追》這個成語最早記錄于唐代韓愈的詩《和張籍答友人》中。它的繁體字為 “來者可追”。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漢字“來”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左邊是一個“亻”,表示人。所以古時候的寫法是“來者可追”。
他是一位重要的客人,不管到哪裡都是“來者可追”的待遇。
來者不拒、來者不善、來者必是禍、來者難防
求賢若渴、無門不歡、迎接如流、來者不拒
拒人千裡、回避如蛇、見到躲避、不同屋檐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