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得數目小的籌碼。比喻短命早死。 元 孔學詩 《東窗事犯》第三折:“臣想統三軍永遠長春,不想半路裡拔着短籌。” 元 關漢卿 《窦娥冤》第一折:“我從三歲母親身亡後,到七歲與父分離久,嫁的個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籌。” 元 楊梓 《霍光鬼谏》第三折:“天呵,謾心昧己的增與陽壽,論到我為國於家拔着短籌。”
“拔着短籌”是一個源自元代戲曲的成語,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通過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該成語字面指抽到數量較少的籌碼,比喻短命早逝,常含命運不濟的惋惜意味。其核心意象通過古代籌算文化展開,短籌象征壽命短暫。
二、詞語結構解析
三、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元代戲曲人物的命運慨歎,如: ▶ 關漢卿《窦娥冤》中窦娥哀歎丈夫早亡:“嫁的個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籌” ▶ 孔學詩《東窗事犯》描寫嶽飛之死:“不想半路裡拔着短籌”
四、現代關聯 該成語現已罕用于日常交流,主要作為文學研究素材,反映古代生死觀與戲劇修辭特色。需注意其讀音存在“bá zhe”與“bá zháo”兩種版本,系方言差異導緻。
《拔着短籌》是一個成語,表示在困境或不利的情況下采用權宜之計來解決問題,通過勉強湊合來度過困難。它形象地比喻使用不充分的資源來應對困局。
成語《拔着短籌》的拆分部首為手,拿着隊,拆分的筆畫為10畫。
《拔着短籌》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宋書·卷五十九·任陸僑傳》中。它原本寫作“諮以短籌,蓄躭聖智”(讀音:zī yǐ duǎn chóu, xū dān shèng zhì),後來在明清時期被修改成現在的寫法。在繁體字中,它寫作「拔着短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成語《拔着短籌》的短字可以寫作「諦」,籌字可以寫作「籌」。
1. 在面對突發的自然災害時,政府拔着短籌,積極組織救援行動。
2. 面臨資金不足的挑戰,他隻能拔着短籌,勉強維持生活。
1. 籌劃:精心計劃,制定安排。
2. 籌資:為實施某項計劃而籌集資金。
3. 短缺:物資或資源量不足,不充足。
4. 拔苗助長:比喻急于求成,急躁行事。
近義詞:克服困難、謀求生存。
反義詞:從容應對、輕松度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