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誓诰的意思、誓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誓诰的解釋

誓和诰的并稱。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朝廷憲章,軍旅誓誥。” 唐 孔穎達 《<尚書正義>序》:“ 湯 武 革命,而誓誥興。” 劉師培 《<文章學史>序》:“古重盟詛,鹹有誓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誓诰是漢語中具有特殊文體性質的雙音節複合詞,由"誓"與"诰"兩類古代公文形式結合構成。根據《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的解釋,該詞包含以下三層内涵:

一、詞源構成 "誓"本指軍事動員時的鄭重承諾,《尚書》中《甘誓》《湯誓》即此類文獻。"诰"原為帝王對臣屬的訓誡文書,《尚書·大诰》是其典型代表。二者在周代形成固定公文格式,後逐漸融合為"誓诰"這一複合概念。

二、文體特征 據《中國曆代文書選注》(中華書局,2019年版)考證,誓诰具備雙重功能:既包含對特定群體的約束性條款(如《牧誓》中的軍規),又具備政治訓導性質(如《酒诰》中的道德勸谕)。其語言風格莊嚴凝重,多采用四言句式與典故修辭。

三、曆史應用 《周禮·秋官》記載,誓诰類文書需經史官刻錄于簡牍,并由太祝官當衆宣讀。秦漢時期演變為官方公告的重要形式,出土的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可見其行文規範的延續性。唐代孔穎達《五經正義》特别指出:"誓以束行,诰以明德,二者相濟,乃成王政。"

網絡擴展解釋

“誓诰”是古代文獻中的術語,指“誓”與“诰”兩種文體的合稱,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構成
    “誓”指古代軍事或政治活動中發布的誓言、約束性文告,如《甘誓》《泰誓》;
    “诰”是君王或統治者向下頒布的訓誡、封贈文告,如《湯诰》《召诰》。

  2. 來源
    源自《尚書》中的文體分類,分别用于不同場合:

    • 誓:多用于軍旅動員或重大事件前的宣誓,如《尚書·甘誓》記載夏啟征讨有扈氏的誓詞。
    • 诰:用于君王對臣民的正式訓導或冊封,如《尚書·湯诰》記錄商湯滅夏後的告谕。

二、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三、字義解析

  1. 誓(shì)

    • 本義:通過言語約束行為,如《說文解字》:“誓,約束也。”
    • 引申:表達決心或承諾,如“誓師”“發誓”。
  2. 诰(gào)

    • 本義:上級對下級的正式告知,如《說文解字》:“诰,告也。”
    • 用途:封贈、訓誡或頒布政策,如“诰命”“诰封”。

四、現代誤用辨析

部分資料(如)誤将“誓诰”視為成語,解釋為“發誓保證”。但根據權威文獻考證,其本義為文體合稱,需注意語境區别。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尚書》相關篇章或《顔氏家訓》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慝版版六十四拔群辮髻徧照鼻頭出火補種赤彪儀同憚勞多麽拊嗟害風澔汗好天豪竹化産皇幹慌迫黃炎輝特昏澄澄加快佳音基本法金钗十二鯨鼓盡心盡力駿彩峻層良樂連衿靈館醽渌樓林録記落伽昴降梅花石檬果慕化内壸貧伧千裡井棄權栖翼桑蓋曬坪沈藴稅饷太霄攤派挑尾通往土盎婉晦玩谑瓦影無麪馎饦僩靜襲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