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涖官的意思、涖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涖官的解釋

任官。《禮記·曲禮上》:“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 孔穎達 疏:“涖,臨也;官,謂卿、大夫、士各有職掌。”《漢書·杜欽傳》:“不孝,則事君不忠,涖官不敬,戰陳無勇,朋友不信。” 清 方苞 《兩朝》:“臣伏念自我皇上禦極以來,凡所以敬天勤民涖官修政,以推廣先帝遺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涖官(lì guān)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官員到任、就職,強調親臨職位履行公務的正式性與權威性。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及用法角度分層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到職視事

    指官員正式抵達任職地點并開始處理政務。《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到職;居官”,強調實際到任的行為。例如:

    “新刺史涖官,首察吏治。”

    (新任刺史到職後,首要考察吏治情況。)

  2. 統轄治理

    引申為官員在其職位上行使管理職權。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釋“涖”為“臨也”,含“居高治下”之義,體現權力行使的主動性。


二、字源分解

二字組合凸顯親臨職位、履行官責的行為内涵。


三、古籍用例佐證

  1. 《禮記·曲禮上》:

    “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

    (排列朝班、治理軍隊、到職執法,若無禮制則威嚴不立。)

    此處“涖官”與“行法”并列,強調官員依法履職的莊重性。

  2. 《北史·李靈傳》:

    “帝曰:‘……卿欲涖官,朕即除授。’”

    (皇帝說:“……你若願就職,朕即刻任命。”)

    體現“涖官”與官職授予的直接關聯。


四、異體字與演變

“涖”為“莅”的異體字,古籍中二者通用。現代漢語以“莅”為規範字形(見《通用規範漢字表》),故今多寫作“莅官”,但釋義不變。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禮記》(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4. 《北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5. 《通用規範漢字表》(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 或“國學大師”http://www.guoxuedashi.com 線上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涖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官吏履職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2.延伸含義

3.相關對比

4.使用場景

“涖官”是古代對官吏到任并行使職權的統稱,包含到臨、監督、管理等多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字源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葉圖不誼裁判員參校成丁赤韍池田寵重處約丹鷄蹈其覆轍打泡滴綠低聲啞氣豆稭灰斷袖之好二分點訪春放牧剛子甘戰臯魚還軸薅惱黃旗紫蓋見顔簡珠孑餘金鼇玉蝀極正看生婆刻法浪梗鸾刀鸬鷀船路境螺女魯肅馬介沒平仄彊圉千裡棹臍帶缺疑曲沼設口攝勇獸君稅車書生氣十足所見略同特将托墳拖輪踠局鼃咬偎妻靠婦五行八作無盡財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