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鴻隙陂 。《後漢書·鄧晨傳》:“ 晨 興 鴻郤陂 數千頃田, 汝 土以殷。” 李賢 注:“ 鴻郤 ,陂名,在今 豫州 汝陽縣 東。 成帝 時, 關 東水陂溢為害, 翟方進 為丞相,奏罷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淮水》:“陂水又東南流,為 上慎陂 ,又東為 中慎陂 ,又東南為 下慎陂 ,皆與 鴻郤陂 水散流。”一本作“ 鴻郄陂 ”。參見“ 鴻隙陂 ”。
“鴻郄陂”是古代中國重要的水利工程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鴻郄陂”也寫作“鴻隙陂”,其中“郄”通“隙”,指代低窪積水之地;“陂”即堤壩或蓄水塘。該名稱源于其地理位置特征,主要用于調節淮河流域的水利灌溉。
位于今河南省正陽縣、息縣一帶,地處淮河幹流與支流汝河之間。北魏《水經注》記載,陂水自淮河分出,經鴻隙陂蓄積後與慎水(今闾河)相連,形成灌溉網絡。
鴻郄陂的興廢反映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治理智慧。其修複後不僅解決了水患,還推動了當地農業經濟繁榮,成為中原地區重要的糧食産地,甚至被譽為“財府”。
“鴻郄陂”是漢代淮河流域的關鍵水利設施,其名稱與地理、功能緊密相關,曆史興廢過程體現了古代社會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與挑戰。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水經注》《後漢書》等文獻。
《鴻郄陂》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具有深刻的含義。它由“鴻”、“郄”、“陂”三個字組成。
“鴻”由部首“鳥”組成,包含15個筆畫; “郄”由部首“邑”和“兀”組成,包含11個筆畫; “陂”由部首“阜”和“北”組成,包含9個筆畫。
《鴻郄陂》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爾雅》中,是描述一處陂塘的地名。在古代中國,陂澤是指高處積水的地方,常常被用來比喻山上的積水或高處的湖泊。
在繁體字中,鴻郄陂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鴻郄陂》這個詞的古代寫法沒有具體記錄,但可以推測其寫法較為接近現代字形。
1. 這座山腳下有一塊鴻郄陂,清澈的湖水使得整個山區充滿了生機。
2. 人們在鴻郄陂邊建造了一座觀景台,遊客們可以欣賞到整個山谷的美景。
1. 鴻雁:指大雁飛行時排成的一字形隊列。
2. 郄骥:指古代傳說中的名馬。
3. 陂塘:指山區積水或高處湖泊。
陂澤、湖泊、水潭。
山川、大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