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王羲之傳》:“時驃騎将軍 王述 少有名譽,與 羲之 齊名,而 羲之 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 述 後檢察 會稽郡 ,辯其刑政,主者疲於簡對。 羲之 深恥之,遂稱病去郡,於父母墓前自誓。”後因以“誓墓”稱去官歸隱。 宋 陸遊 《書志》詩:“往年出都門,誓墓志已決。”
“誓墓”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該詞字面意為“在墓前立誓”,常被引申為立下堅定誓言不達目的不罷休,強調決心的不可動搖性。例如用于形容對學業、事業目标的執着追求。
其典故源自《晉書·王羲之傳》: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因恥于與政敵王述共事,憤然辭去會稽内史官職,并在父母墓前立誓永不複出。這一舉動使“誓墓”成為辭官歸隱的代稱,如宋代陸遊詩句“誓墓志已決”即化用此典。
需注意語境差異:
部分網絡釋義僅強調決心層面,但結合曆史淵源,其核心文化内涵與士大夫的氣節操守緊密關聯。
《誓墓》是一個漢字詞彙,其意思是承諾在墓前立誓。
《誓墓》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言”和“土”。其中,“言”是聲部,也叫做“讠”,表示與語言、說話相關的意思;“土”是意部,表示與土地、墓地相關的意思。
《誓墓》的總筆畫數是12畫。
《誓墓》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墓葬文化,用來形容在墓地發誓、立誓的行為。墓地在古代被視為神聖的地方,人們常常選擇在這種地方發表莊重的宣言和承諾。
《誓墓》的繁體字形是「誓墓」。
在古代,漢字《誓墓》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字形的演變和變體。然而,無論寫法如何改變,其音義與現代寫法相同。
1. 在這座古老的墓地中,他定下了立誓誓墓,決心為祖先争光。
2. 我們來到祖先的墓前,向他們發誓誓墓,要為家族的榮譽而努力。
3. 在古代,人們經常在墓地發表誓言,這叫做誓墓。
1. 誓言
2. 墓地
3. 立誓
4. 墓葬
5. 土地
立誓、發誓
廢誓、放棄誓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