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鸿隙陂 。《后汉书·邓晨传》:“ 晨 兴 鸿郤陂 数千顷田, 汝 土以殷。” 李贤 注:“ 鸿郤 ,陂名,在今 豫州 汝阳县 东。 成帝 时, 关 东水陂溢为害, 翟方进 为丞相,奏罢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陂水又东南流,为 上慎陂 ,又东为 中慎陂 ,又东南为 下慎陂 ,皆与 鸿郤陂 水散流。”一本作“ 鸿郄陂 ”。参见“ 鸿隙陂 ”。
“鸿郄陂”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名称,具体解释如下:
“鸿郄陂”也写作“鸿隙陂”,其中“郄”通“隙”,指代低洼积水之地;“陂”即堤坝或蓄水塘。该名称源于其地理位置特征,主要用于调节淮河流域的水利灌溉。
位于今河南省正阳县、息县一带,地处淮河干流与支流汝河之间。北魏《水经注》记载,陂水自淮河分出,经鸿隙陂蓄积后与慎水(今闾河)相连,形成灌溉网络。
鸿郄陂的兴废反映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治理智慧。其修复后不仅解决了水患,还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繁荣,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地,甚至被誉为“财府”。
“鸿郄陂”是汉代淮河流域的关键水利设施,其名称与地理、功能紧密相关,历史兴废过程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挑战。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水经注》《后汉书》等文献。
《鸿郄陂》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具有深刻的含义。它由“鸿”、“郄”、“陂”三个字组成。
“鸿”由部首“鸟”组成,包含15个笔画; “郄”由部首“邑”和“兀”组成,包含11个笔画; “陂”由部首“阜”和“北”组成,包含9个笔画。
《鸿郄陂》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尔雅》中,是描述一处陂塘的地名。在古代中国,陂泽是指高处积水的地方,常常被用来比喻山上的积水或高处的湖泊。
在繁体字中,鸿郄陂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关于《鸿郄陂》这个词的古代写法没有具体记录,但可以推测其写法较为接近现代字形。
1. 这座山脚下有一块鸿郄陂,清澈的湖水使得整个山区充满了生机。
2. 人们在鸿郄陂边建造了一座观景台,游客们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美景。
1. 鸿雁:指大雁飞行时排成的一字形队列。
2. 郄骥:指古代传说中的名马。
3. 陂塘:指山区积水或高处湖泊。
陂泽、湖泊、水潭。
山川、大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