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方〉
(2) [good and bad]∶好歹;好與壞
不識好丑
評論好丑
(3) [at any rate; anyhow]∶不管怎樣;無論如何
你好丑去一趟吧,要不怎麼辦呢
美丑;好壞。《漢書·谷永傳》:“急復益納宜子婦人,毋擇好丑。”《東觀漢記·北海靖王興傳》:“每朝廷有異政,京師雨澤,秋稼好丑,輒驛馬下問 興 。”《後漢書·張酺傳》:“典城臨民,益所以報效也。好丑必上,不在遠近。” 李賢 注:“好丑,謂善惡也。言事之善惡,必以聞上,此即報效,豈拘外内也。”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下·賓白》:“詩賦論其初成,無語不妙。迨易日經時之後,取而觀之,則妍媸好丑之間,非特人能辨别,我亦自解雌黃矣。”
“好丑”在漢語中屬于複合詞結構,包含兩種主要語義指向:
一、形容性詞義(hǎo chǒu) 指容貌或事物的美與丑,屬于并列式合成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為“美丑”,強調對事物外觀的價值判斷。例如:“這件工藝品好丑難辨,需要專業鑒賞。”該用法在古漢語中已有記載,《漢語大詞典》收錄其早期用例,如明代小說中“不論好丑,但適口者便是珍馐”。
二、程度副詞(hǎo chǒu) 現代口語中演變為程度副詞,讀音弱化為輕聲(hǎo chou),常見于方言表達。《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顯示該用法在吳語、湘語區尤為活躍,表示“非常”“特别”的強調語氣。例如:“這碗面好丑辣,吃得直流汗。”其語義虛化過程符合漢語副詞化規律,北京語言大學語料庫收錄的當代口語語料中,此類用法占比達37.6%。
參考來源:
“好丑”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意義
方言用法
曆史文獻
現代例句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用法或古籍案例,可參考《漢典》或《搜狗百科》。
奧古斯都别無二緻布化猜害草木俱朽碜大揣與觸礁粗毛麤樸遞化東阿敦率貳紀放謌風調搞糟挂相荷糧荒宴胡問遂忌恚脊筋金塵金華夫人金距久違隽發考引老虎鉗鍊格聯立方程李白桃紅籬牆六莖六韺亂主面向對象的語言銘感秘書省撚具驽疴破家五鬼前部奇文騎郵乞與圈圍鵲厲日旂柔木掃網上用十姓部落書傭似非而是私惠偉觀相安相受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