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鞑夷的意思、鞑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鞑夷的解釋

指 清 朝統治者。《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大明國統理政教天下招讨大元帥劉示》:“韃夷當滅, 明 復當興。”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多個詞典和文獻資料,"鞑夷"是清末民初特定曆史背景下的政治稱謂,其含義及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清朝統治者,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常見于反清運動相關文獻。該詞由"鞑"(古代對北方遊牧民族的統稱)和"夷"(原指東方少數民族,後泛指外族)組合而成,體現漢民族主義視角下的政治批判。

二、詞源構成

  1. "鞑":源于"鞑靼",元代後特指蒙古族,明清時期擴大為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2. "夷":本義為東方部族,《禮記》中"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四夷概念,明清時期演變為對外族的蔑稱。

三、曆史文獻例證 上海小刀會起義文獻《大明國統理政教天下招讨大元帥劉示》明确使用:"韃夷當滅,明復當興",體現了該詞在反清運動中的政治口號作用。

四、現代使用注意 該詞屬于曆史特定語境下的貶稱,現代學術研究多采用"清朝統治者""滿清政權"等中性表述。在涉及民族關系的曆史讨論中,建議避免使用此類帶有民族歧視色彩的舊稱,以符合當代民族平等原則。

注:由于相關解釋涉及曆史敏感内容,建議參考《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等權威文獻獲取原始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鞑夷》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鞑夷》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古代對外族的稱呼,特指馬背上的遊牧部落和邊疆蠻族。

拆分部首和筆畫

《鞑夷》的部首是馬字旁,拆分為馬(馬字旁)和世(韋字旁),總共有13畫。

來源

《鞑夷》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韋應物所作。最初是指漢朝以北的民族,後來擴大到泛指外族。

繁體

《鞑夷》的繁體字是「韃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對《鞑夷》的寫法有一些變體,例如「達夷」、「靼夷」等,但現在常見的寫法是「鞑夷」。

例句

1. 曆史上,中國和鞑夷部落之間經常發生邊界沖突。

2. 鞑夷人騎着馬穿越遼闊的草原,形成了獨特的遊牧文明。

組詞

1. 鞑夷部落

2. 鞑夷人

3. 鞑夷文化

近義詞

1. 夷族

2. 蠻族

3. 胡族

反義詞

1. 中華民族

2. 漢族

3. 外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