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的揭帖。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官會折閱》:“ 邁 自 婺 召還,見 臨安 人揭小帖,以七百五十錢兌一楮,因入對言之,喜其復行。”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 陳 少廷尉 耕巖 官翰林時,為魅所擾。避而遷居,魅輒隨往,多擲小帖,道其陰事。”
(2).小幅的法書。 宋 沉括 《夢溪續筆談·雜志》:“ 高文莊 在座,曰:‘今日我獨無功。’乃取四公所書紙為小帖,懸於 景純 直舍而去。”
(3).便條。 梁斌 《紅旗譜》十三:“這個好說,四指長的小帖兒就辦了事了。”
(4).北方稱庚帖為小帖。 浩然 《豔陽天》第五章:“可惜,過了‘小帖’沒半個月,出了場事。”
“小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小而精巧的便籤或帖子
指用于記錄簡短信息、留言或提醒的紙片,具有簡潔、便攜的特點。常見于日常生活和學習場景,如待辦事項、知識點卡片等。
北方方言中的“庚帖”
在北方地區,“小帖”特指男女定親時交換的庚帖,用于記錄生辰八字等信息,如浩然《豔陽天》中的用法。
小的揭帖
宋代起指公開張貼的小型告示或文書。例如《容齋三筆》記載臨安人用“小帖”兌換錢币,清代《閱微草堂筆記》提及魅怪投擲小帖揭露隱私。
小幅法書
宋代文人雅士間流行的小幅書法作品。沈括《夢溪續筆談》記載高文莊将書法紙制成小帖懸挂的典故。
便條
近代文學中代指簡短書信或通知,如梁斌《紅旗譜》中用“四指長的小帖兒”辦事的描寫。
“小帖”一詞從古代文書、書法延伸到現代便籤、方言和網絡用語,體現了語言隨時代演變的特性。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容齋三筆》《閱微草堂筆記》等來源。
小帖是一個中文詞語,通常指的是一小段文字或簡短的信息記錄,可以用于傳遞信息或通知。這種形式一般用于紙張、便籤、手機短信等載體上。
小帖的簡化字是“貼”,它由“貝”和“帖”兩個部分組成。其中,“貝”作為部首出現,它的拼音是bèi,表示財富、美德等含義;而“帖”的拼音是tiē,是一個獨立的字,表示紙片或紙張的意思。
如将“貝”和“帖”這兩個部首和筆畫組合起來,就形成了“貼”的簡化字形。
關于小帖這個詞的來源并沒有一個明确的說法,它可能源自民間習俗或特定的場合。使用小帖可以簡便地傳遞信息,因此得到了人們的喜愛和應用。
小帖的繁體字形為「小貼」,字形相對于簡化字稍微複雜,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小帖并沒有一個具體的寫法,因為它可能是後來衍生出來的詞語,所以古代并沒有記錄它的使用情況。古代的漢字書寫以篆書、隸書等形式為主。
1. 我給你留了個小帖,上面寫了明天的會議時間和地點。
2. 這家餐館的菜單上有一些特别的小帖提示,你可以看一下。
3. 請記得查看你的手機短信,我給你發了一條小帖。
組詞:電子小帖、紙質小帖、寫字小帖
近義詞:便籤、紙條、備忘錄
反義詞:長篇、大字、詳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