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鴻胪寺長官鴻胪寺正卿的省稱。 明 徐渭 《壽王鴻胪序》:“有一人焉,以明經用,乃考命,亦輸國子,亟就謁,再得南鴻臚正。”
鴻胪正為中國古代職官名稱,屬鴻胪寺系統,始設于隋唐時期。其核心職能包含三個方面:一是主持外藩使臣朝觐禮儀,《唐六典》記載“鴻胪正掌導賓客及儀式之事”;二是管理四方館外交文書,《通典·職官》載其“主四方館辭見,掌其譯語”;三是監督國賓館舍管理,《明史·職官志》載有“鴻胪寺正官提督會同館”的記載。
該官職名稱源自《周禮》中的“大行人”制度,漢代改稱大鴻胪,隋代定名鴻胪寺。其語源學構成中,“鴻”取聲威遠播之意,“胪”為傳語之謂,二字合稱暗含傳宣王命、溝通四夷的職能特質。清代考據學家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特别指出:“鴻胪正乃唐制之典客署令,專司蕃客辭謝之儀”,這一考釋被《辭源》(第三版)列為标準釋義來源。
“鴻胪正”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鴻胪寺正卿”的省稱,即鴻胪寺的長官。鴻胪寺是古代掌管朝會、賓客、吉兇禮儀的中央機構,隸屬于禮部,主要負責外交禮儀和宴會事務(如接待外賓、主持典禮等)。
詞源與結構
職能與地位
鴻胪正卿為鴻胪寺最高官員,官階通常為三品或四品。明代文獻《壽王鴻胪序》中記載:“再得南鴻胪正”,表明該官職在地方(如南京)也有設置。
實例引用
明代徐渭曾提到某官員因科舉入仕,後調任南京鴻胪正,說明該職位需通曉經學且具備禮儀管理能力。
如需更詳細職能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明史·職官志》等典籍。
璧角柴蔟承化吃悸稠人廣坐傳驿春浦地塹帝宇鍛焊獨樂園鳳肺改道幹顫感感管區雇夥歸全紅樹鴻天後半歡豫腳不沾地教化骥駿警信兢嚴靜願酒亭舉報俊名坑害朗潤老仆略迹原情連策李代桃僵内等子撚撚轉兒排阖品德屏篷潑水難收啓服全體學阮生嗟三寸弓散麻上色扇赫食肉寝皮石筍士鄉四端四貉雖是桃都銅柱小潔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