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洪垆的意思、洪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洪垆的解釋

見“ 洪爐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洪垆”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洪垆”是“洪爐”的異體寫法,讀音為hóng lú,由“洪”(左右結構,意為“大”)和“垆”(黑色堅硬的土或代指土台)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大火爐,常比喻能鍛煉人、陶冶品格的環境。

二、字義分解

三、引證與用法

  1. 本義:指物理意義上的大火爐。
    • 例:《後漢書》中“鼓洪爐燎毛發耳”,形容火勢猛烈。
  2. 比喻義:
    • 鍛煉環境:如“革命洪垆”,指磨砺意志的環境。
    • 天地造化:晉代葛洪用“洪爐”代指天地,唐代杜甫詩句“蕩滌撫洪爐”亦含此意。
    • 時代熔爐:鄒韬奮在《抗戰以來》中以“偉大時代的洪爐”形容社會對青年的塑造作用。

四、常見混淆

需注意“洪垆”與“洪爐”為同詞異形,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洪爐”,而“垆”字單獨使用時多與土質或酒具相關。

提示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如唐代薛逢、劉禹錫的詩句),可參考文學類工具書或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洪垆的意思

《洪垆》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水位很高的地方,也可以指溢滿的水。形容洪水泛濫、水勢洶湧的景象。

拆分部首和筆畫

《洪垆》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它屬于水部。它的拼音是hóng。它的筆畫數是10,由右上、橫折鈎、豎、橫、撇、捺、橫折鈎、豎、橫組成。

來源和繁體

《洪垆》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形體演變。古時的垆字寫作“壢”,表示水邊的沙洲、泥壟、土堤等。後來,隨着時代的變遷,字形逐漸變化為現代漢字的姿态。

在繁體字中,洪垆被寫作「洪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中的垆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最早的字形是兩個象形字符號,表示堤岸和水的形象;後來字形簡化為豎立在上面的土堤,表達了洪水時土堤被沖壞的形象。現代形體則和「壢」相近。

例句

1. 洪水退去後,在洪垆上留下了一片淤泥。

2. 這座村莊位于洪垆附近,每年雨季時都面臨洪水的威脅。

組詞

1. 洪水:指水位很高、泛濫的大江河水。

2. 垆塞:指水流阻塞,堤壩潰壞的情況。

近義詞

1. 洪澇:指大量的洪水泛濫。

2. 泛濫:指水勢湍急,泛濫無邊。

反義詞

1. 幹涸:指河流或水域中的水完全消失或幹枯。

2. 枯竭:指水源或地下水資源被消耗完畢,無法繼續供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