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意思、海洋的詳細解釋
海洋的解釋
(1) [ocean]∶幾乎覆蓋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整個鹹水體
(2) [seas and oceans]∶海和洋的統稱
詳細解釋
海和洋的統稱。《元史·食貨志五》:“裡河則與 兩淮 鄰接,海洋則與 遼東 相通。” 明 唐順之 《條陳海防經略事疏》:“﹝臣﹞奉命以來經歷海洋,跋履行陣,老卒退校,亦徧咨訪。” 清 劉大櫆 《松江府通判許君傳》:“濱海失業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人民文學》1987年第10期:“我……唯有思念穿越所有的山峰、陸地和海洋。”
詞語分解
- 海的解釋 海 ǎ 靠近大陸,比洋小的水域:海洋。海域。海拔。海疆。海内。海岸。海誓山盟。五湖四海。 用于湖泊名稱:青海。*********。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海碗。海涵(敬辭,稱對方大度包容)。誇下海口。 喻數量多的
- 洋的解釋 洋 á 比海更大的水域:海洋。 廣大,衆多,豐盛:洋溢。洋洋。 指外國的,外國來的:洋人。洋貨。洋為中用。 指現代化的(區别于“土”):土洋結合。 銀元:大洋。洋錢。 土中 筆畫數:; 部首:氵;
專業解析
海洋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
地理學定義
指地球上廣闊連續的鹹水水體總稱,覆蓋地球表面約71%的面積,由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等主體及附屬海域組成。其特點是水體連通、鹽度穩定,是地球水圈的主體。
-
自然特征
海洋具有顯著的物理化學特性:
- 鹹水性:因溶解大量礦物質(以氯化鈉為主),平均鹽度約3.5%;
- 深度分層:從表層透光區延伸至萬米深海溝;
- 動态系統:受洋流、潮汐、波浪等自然力持續作用。
-
生态與資源意義
作為全球最大的生态系統,海洋承載約50%地球生物多樣性,提供氧氣生成、氣候調節等生态服務。同時蘊藏漁業、能源(如油氣、可燃冰)、礦産(多金屬結核)等戰略資源。
-
文化象征
在漢語語境中常隱喻“廣闊無垠”或“包容萬物”,如“書海”“人海”等衍生詞,體現其對中華文化中空間與規模概念的深遠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權威詞典與學術機構):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官網詞條
- 《辭海》(第七版)"海洋"條目上海辭書出版社
- 《漢語大詞典》"海洋"釋義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海洋”是地球表面由鹹水組成的廣闊連續水體,覆蓋約71%的地球表面積,是地球生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地理構成
海洋指地球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其附屬海域的總稱,部分地區将南極洲周邊的南大洋列為第五大洋。海洋中心主體稱為“洋”,邊緣部分靠近陸地的水域稱為“海”,兩者通過海峽、海灣等連接。
二、物理與化學特性
- 成分:海水含約3.5%的溶解鹽,以氯化鈉為主,另有鎂、鈣、鉀等元素。
- 分層結構:表層受太陽輻射影響溫度較高(0-30℃),深層水溫穩定在0-4℃且壓力巨大(如馬裡亞納海溝水深超1.1萬米,壓強達110兆帕)。
- 運動形式:包括洋流(如北大西洋暖流)、潮汐、波浪等,受月球引力、風力和地球自轉影響。
三、生态系統功能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栖息地,包含:
- 生物多樣性:從浮遊生物、魚類(如金槍魚)、哺乳動物(如鲸類)到深海熱泉口的極端環境生物。
- 生态服務:珊瑚礁、紅樹林等生态系統為生物提供庇護所,并具有碳彙功能。
四、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 氣候調節:通過吸收約30%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和90%溫室氣體餘熱,減緩全球變暖。
- 水循環核心:海洋蒸發提供大氣中83%的水汽,驅動降水與天氣系統。
- 氧氣來源:海洋浮遊植物貢獻了地球上約50%的氧氣生産。
五、人類與海洋的關系
- 經濟價值:全球約30億人依賴海洋蛋白質,漁業年産量超1.7億噸;海運承擔80%國際貿易貨物運輸。
- 文化象征:在文學、藝術中常代表自由、未知或神秘力量,如古希臘神話中的波塞冬。
- 當代挑戰:面臨塑料污染(每年約800萬噸入海)、過度捕撈(34%魚類種群遭過度開發)、酸化(工業革命後海水pH值下降0.1)及海平面上升(近百年平均升高15-25厘米)等危機。
海洋的複雜性與重要性使其成為地球生命支持系統的核心,保護海洋健康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議題。
别人正在浏覽...
哀天叫地慠很翺遊半壁河山不終常事淡悠悠蹈抵大樹得非二極歌樂梗淚光亮呵噭荟集夥友交軍禁匾靜塵盡世兒金牙門窟窖蘭情蕙性樂國劉熙載廬君賣服滿願梅風明保凝盻女科判決書披衣蒱且遷鄰惬適青袅秦篝人心隔肚皮上家山色沙沙聲升帳十八般武藝事功之學石腳霜旦娀妃骕骕天疾鐵器頹頂嗚呼笑裡刀鸮張戲鴻玺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