癃疾的意思、癃疾的詳細解釋
癃疾的解釋
衰弱疲病。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字說·集字二》:“《緗素雜記》雲:‘古語有二聲合為一字者……龍鐘切為癃字,潦倒切為老字,謂人之老羸癃疾者。’”
詞語分解
- 癃的解釋 癃 ó 〔癃閉〕中醫指小便不通或淋瀝點滴而出。 舊指年老衰弱多病。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 疾的解釋 疾 í 病,身體不舒適:疾病。目疾。殘疾。諱疾忌醫。 一般的痛苦:疾苦。 疼痛:疾首蹙額。 恨:疾惡如仇。 古同“嫉”,妒忌。 弊病,缺點:“寡人有疾”。 快,迅速:疾步。疾走。疾進。疾馳。疾足先得。
網絡擴展解釋
“癃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 拼音:lóng jí(ㄌㄨㄥˊ ㄐㄧˊ)。
- 結構:由“癃”和“疾”兩個半包圍結構的漢字組成。
- 含義:指衰弱疲病的狀态,多用于形容年老體弱、多病羸弱之人。例如宋人孫奕在《履齋示兒編》中提到:“龍鐘切為癃字……謂人之老羸癃疾者”。
二、詞源與用法
- 古語溯源:
- “癃”本義指身體衰弱或小便不暢的病症(如《黃帝内經》中“癃閉”)。
- “疾”泛指疾病或體弱狀态。
- 二者結合後,詞義側重于年老體衰、多病交加的綜合性描述。
- 文獻例證:
- 宋代文獻中,該詞常與“老羸”連用,形容老年群體因衰弱而行動不便的狀态。
三、相關詞語
- 近義詞:疲癃殘疾、沉疴宿疾、采薪之疾。
- 現代關聯: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癃”仍保留在中醫術語(如“癃閉”)中。
四、使用注意
- 語境:屬于書面化表達,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
- 擴展閱讀:可通過《漢語大詞典》《履齋示兒編》等古籍進一步了解其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癃疾的意思
癃疾(lóng jí)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由于尿路障礙引起的排尿困難或尿失禁的病症。癃疾通常指的是膀胱功能或泌尿系統方面的疾病。
拆分部首和筆畫
癃疾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疒”和“龍”。其中,“疒”是常見的疾病的部首,“龍”表示字的發音。“癃”的拼音是“lóng”,由13畫組成,“疾”的拼音是“jí”,由10畫組成。
詞語來源
“癃疾”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帝與樊於期毋疾者戲,嘗射之,引弦不斷,帝奇之,問其故,於期曰:‘手常如此。’帝又以疾戲之。右弦中腸而卧,遂急,目為出豆,皆入帝臂。武士執劍者,生臂絕指於阼階之上,遂癃。”可見,在古代,癃疾是一種罕見的病症。
繁體字
癃疾的繁體字為“癆疾”,音讀為“láo jí”,意思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人們對于疾病的描述和書寫方式略有不同。在古代漢字中,疾病狀況常常用文字來描述,寫法不太相同,例如“泌尿為難”、“排尿失禁”等。
例句
他患有癃疾,每天晚上都要起床好幾次上廁所。
組詞
- 排尿困難
- 尿頻
- 尿失禁
近義詞
- 尿路阻塞
- 膀胱梗阻
反義詞
- 正常排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