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羽毛初生時濡濕黏合貌。 唐 劉禹錫 《送景玄師東歸》詩序:“ 廬山 僧 景玄 袖詩一軸來謁,往往有句輕而遒,如鶴雛襹褷,未有六翮。”
(2).用以形容草木濡濕之狀。
(3).引申為散亂重疊貌。 清 錢謙益 《贈書》詩:“年年謫宦束書頻,部帙襹褷卷未勻。”
“襹褷”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詩文或文言語境中,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指羽毛或衣物因濕潤而蓬松、散亂的狀态,多用于描寫鳥類羽毛被水沾濕後的蓬松感,或衣物因潮濕而顯得松散不整。例如唐代詩人李賀在《艾如張》中寫道:“隴東卧穟滿風雨,莫信籠媒隴西去。齊人織網如素空,張在野田平碧中。網絲漠漠無形影,誤爾觸之傷首紅。艾葉綠花誰剪刻?中藏禍機不可測。”其中“襹褷”即形容鳥類羽毛濕潤蓬松之态。
構詞解析
文學應用
該詞常見于古典詩詞中,通過視覺化的描寫增強畫面感。例如:
“白鹭襹褷立淺沙” —— 描繪白鹭羽毛被水沾濕後蓬松立于淺灘的景象。
近義詞
蓬松、濡濕、散亂(但需注意語境差異,這些詞不專指濕潤狀态)。
若在古籍或文學作品中遇到此詞,可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其引申義。由于該詞生僻,現代寫作中建議優先使用更常見的詞彙替代。
《襹褷》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指衣衫不整齊、破爛不堪的樣子。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襹」和「褷」。
「襹」字的部首是「衣」,它的拆分筆畫是9畫。而「褷」字的部首是「衣」,它的拆分筆畫是15畫。
《襹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文獻中,在《戰國策·齊策一》中就有使用。它的字形保留了古代的寫法,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
在繁體漢字中,「襹」字和「褷」字的形狀沒有太多變化,仍然保持着傳統的形态。
在古時候,「襹」和「褷」字的寫法是類似的,都是用實心方塊表示衣服,并在上方加上幾個橫線和豎線來表示衣服的破爛不堪的樣子。
1. 他身上的衣服又髒又破,整個人看起來非常襹褷。
2. 這件衣服已經穿了很多年了,變得越來越襹褷。
與《襹褷》相關的組詞有「襹衣」、「褷褷不堪」等。
近義詞可以是「破舊」、「破爛」、「破敗」等,它們都形容衣物或物品殘破不堪。
反義詞可以是「整潔」、「光鮮」,它們形容衣物或物品幹淨、整齊的樣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