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絲織成的束帶。《後漢書·輿服志下》:“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東觀漢記·鄧遵傳》:“詔賜 遵 金剛 鮮卑 緄帶一具。”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書證》:“於時當紺六色罽,作此莙以飾緄帶。”
绲帶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特征的複合詞,其本義指古代服飾中用于鑲邊或束紮的織帶。從詞源學分析,“绲”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織帶也”,特指用絲線編織的帶狀物,《漢語大詞典》進一步說明其“通緄”,指代衣物邊緣的裝飾性鑲邊。古代文獻《禮記·内則》記載“織纴組紃”時,鄭玄注将“紃”與“绲”關聯,表明其作為服飾配件的工藝屬性。
該詞在曆史演變中衍生出雙重含義:一是指實用性的束衣帶,常見于《後漢書·輿服志》對官員禮服的描述“革帶,青绲”;二指裝飾性的滾邊工藝,如《釋名·釋衣服》所述“绲,滾也,施之衣端如滾也”。現代漢語中,“绲”字多保留在“绲邊”等專業裁縫術語中,指衣物鑲邊的制作技法。
“绲帶”是古代漢語詞彙,指用彩色絲線編織而成的束帶,主要用于服飾裝飾或身份象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绲帶(拼音:gǔn dài)是以色絲織成的束帶,常見于古代服飾中,具有裝飾性和等級标識作用。其名稱中的“绲”指編織或縫紉工藝,“帶”則為帶狀物。
曆史文獻依據
功能與用途
主要用于固定衣物(如腰帶)或裝飾衣緣(類似現代滾邊工藝),常見于貴族、官員服飾。例如《詩經·秦風·小戎》中“竹閉绲縢”描述用绲帶捆綁箭袋。
延伸含義
部分文獻中,“绲”也指一種縫紉技法,即沿衣物邊緣縫制布條加固或裝飾,稱為“绲邊”。
提示:需注意區分“绲帶”與“韐帶”(皮質蔽膝帶)、“鞶帶”(《易經》中象征賞賜的皮帶)等相似詞彙。
本知參綴長門超然物外尺刀篪埙沖雨倒牀刀槊反常行為房烝風法鼓笛曲鼓桴詭亂規争函問迦蘭陁簡獨家慶假息解綁集居金安竟已笄女局格廊肆六察流灌隆思猛虎行杪節妙絕牡蒙疲怨青瑤簡欽贓羣動纴織軟頑傷弓勝氣世傳書函碎身粉骨遂字貪多嚼不爛挑三撥四挺挺題升銅鈔銅象王侯網墜文品五筆型骁勇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