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絲織成的束帶。《後漢書·輿服志下》:“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東觀漢記·鄧遵傳》:“詔賜 遵 金剛 鮮卑 緄帶一具。”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書證》:“於時當紺六色罽,作此莙以飾緄帶。”
“绲帶”是古代漢語詞彙,指用彩色絲線編織而成的束帶,主要用于服飾裝飾或身份象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绲帶(拼音:gǔn dài)是以色絲織成的束帶,常見于古代服飾中,具有裝飾性和等級标識作用。其名稱中的“绲”指編織或縫紉工藝,“帶”則為帶狀物。
曆史文獻依據
功能與用途
主要用于固定衣物(如腰帶)或裝飾衣緣(類似現代滾邊工藝),常見于貴族、官員服飾。例如《詩經·秦風·小戎》中“竹閉绲縢”描述用绲帶捆綁箭袋。
延伸含義
部分文獻中,“绲”也指一種縫紉技法,即沿衣物邊緣縫制布條加固或裝飾,稱為“绲邊”。
提示:需注意區分“绲帶”與“韐帶”(皮質蔽膝帶)、“鞶帶”(《易經》中象征賞賜的皮帶)等相似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