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clude (sign) a treaty] 締結、訂立條約
締約國
訂立盟約。《新唐書·張孝忠傳》:“ 孝忠 重德 滔 ,為子 茂和 聘其女,締約益堅。” 黃人 《<小說林>發刊詞》:“狹斜抛心締約,輒神遊於 亞猛 、 亨利 之間。”
締約(dì yuē)是一個漢語動詞,指雙方或多方通過協商達成協議并籤訂條約、合同或契約的行為。其核心含義是“訂立盟約”或“籤訂協議”,強調通過正式約定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關系。
詞義解析
合稱“締約”,即通過書面形式确立共同遵守的條款,形成法律約束力。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第298頁。
法律場景應用
在法學語境中,“締約”特指合同或條約的籤訂過程,需滿足以下要件:
來源:《法律辭典》,法律出版社,2020年版,第154頁。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8卷,第112頁。
國際關系中常見“締約方”“締約能力”等術語,例如:
“兩國經多輪談判後正式締約,共同遵守貿易互惠條款。”
來源:《國際法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第89頁。
權威參考來源:
“締約”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ì yuē,其核心含義是締結或訂立條約、盟約。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雙方或多方通過協商達成協議,形成具有約束力的書面或口頭約定。例如:“締約國需遵守共同籤署的條款。”
詞源與古籍引用
出自《新唐書·張孝忠傳》:“孝忠重德滔,為子茂和聘其女,締約益堅。”。古文中“締”意為“結不解”(《說文解字》),強調牢固的聯結關系。
民法中的締約責任
在合同訂立過程中,若一方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如惡意磋商、隱瞞重要事實),導緻對方損失,需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例如:提供虛假商業信息需賠償對方信賴利益損失。
法律依據
根據《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條,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僅對締約方有約束力。
國際法場景
用于描述國家間籤訂公約或協議,如“締約國需履行條約義務”。英語譯為conclude/sign a treaty,法語為conclure un traité。
反義詞與關聯詞
反義詞為“解約”“廢約”,近義詞包括“締結”“訂立”。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釋義、法律解釋及國際應用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法律條款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民法典》或《新唐書》原文。
敖曓百年好事襃德侯抱雞婆抱腰綠博采衆議波老兒産後熱産門愁郁郁出沒從徕漼錯鞑鞑裡鳳吹負绐共祭瓜紐咕囔孤艇寒客酣縱恒談呴鳴黃孽環運降鑒绛紗郊驿假釋結餘鲸舟聚沙成塔钜室伉行曠日經年懶拙令俜漏言鳥亂牛毛平均工資平沈慶騰穹籠窮難丘門曲懸失教受射衰惡庶彙柝境妄折玩器汙淖俠辂纖碎諧決析骸以爨